唐睿宗李旦的两次被废,难道真的是一件简单的事吗? 唐睿宗李旦,先是在哥哥李显被废之后,当上了皇帝,又被武则天赶下了台,当了太子。然后,等李显回京之后,又禅让了太子之位。当武则天被赶下了台,李显当了皇帝,被封为相王。再当李显死后,李旦终于又当了皇帝,可是自己的妹妹跟儿子李隆基的权力之争,让这个经历多次政治风云的人不想再参与其中,最终只好禅让皇位与儿子李隆基。也有 ◶2024-06-29 23:52:30 𝄐0 #李旦
在唐宋八大家中,为何却出现了宋朝比唐朝多四人的现象? 在古代文学的巅峰中,唐诗与宋词并立。除此之外,唐宋两朝还诞生出了许多极为优秀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堪称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高峰,为此还将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并称为“唐宋八大家”。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唐宋八大家中,为何却出现了宋朝比唐朝多四人的现象? 首先,“唐宋 ◶2024-06-29 21:45:38 𝄐0 #
原本博学多才的宰相丁谓,为什么被人斥为“奸邪之臣”? 原本博学多才的丁谓,为了权利变得邪佞狡诈,被人斥为“奸邪之臣”。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丁谓憸狡过人,为了向上爬和巩固权位,只得扭曲自己灵魂,讨好皇帝,做事“多希合上旨”,因而被“天下目为奸邪”;人们将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合称为“五鬼”。 一、鼓动皇帝大兴土木。宋真 ◶2024-06-29 19:49:35 𝄐0 #宰相#丁谓
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统一文字?当时秦朝的标准文字是什么? 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统一文字?当时秦朝的标准文字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 ◶2024-06-29 18:55:28 𝄐0 #
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哪一幅作品,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蜀素帖》是北宋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 ◶2024-06-29 18:31:34 𝄐0 #
在历史上,清朝的天地会组织到底又是怎么灭亡的? 说到这个天地会,在《鹿鼎记》中,天地会的存在就是的。而且在历史上,确确实实有天地会的存在。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历史上,清朝的天地会组织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清朝天地会怎么灭亡的 据史料记载,天地会的成员多数为农民,小商贩,江湖流浪人士,社会底层劳苦大 ◶2024-06-29 13:40:40 𝄐0 #
在唐朝法律中,对诸如八百里加急的军事文书有何规定?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 ◶2024-06-29 12:41:06 𝄐0 #
刘备已经支撑不下去了,曹操为何却急忙地退出汉中? 汉中之战打到后期,实际上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当时蜀汉集团已经动员成都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当时如果曹操胆子够大,拖上刘备几个月,刘备大概率就会因为后勤不济而不得不被迫撤退。但曹操抵达汉中仅仅待了两个月后,就着急忙慌地退出了汉中,刘备因此险胜一把,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2024-06-29 12:13:13 𝄐0 #
顾横波本为“秦淮八艳”之一,她是如何成为“一品夫人”的?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历 ◶2024-06-29 01:37:46 𝄐0 #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关于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什么?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汉武帝后期, ◶2024-06-29 01:23:11 𝄐0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