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六韬》为周朝姜太公所著,书中涉及到怎样的治国思想?

历史故事 𝄐 0

  《六韬》一书向来以“规模阔大,本末兼该”著称,其体系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均为古代兵书所少见,有的外国学者称之为“像一本军事百科全书”。《六韬》相传为周朝姜太公所著,宋代以后许多学者进行考证认为《六韬》乃后人委托姜太公之名所作。在《史记》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太公本谋。”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六韬》共六卷六篇,约两万多字,是先秦六部经典兵书中最长的。它以周文王、与姜太公的对话的形式全面地的论述了治国、治军和军事战略问题,在军事思想、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六韬》的道家思想比较突出和黄老之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道”字出现72次,先后谈到了“天道”、“人道”(《发启》);“先圣之道”(《明传》);王者之道(《上贤》);举贤之道(《举贤》).;立将之道(《明传》)等等,并明确提出了无为的思想。

  陈锦松认为《六韬》一部黄老道家的兵书实为精辟之见。比较同为先秦兵家的《六韬》和《孙子兵法》,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风格完全相反,《孙子兵法》局限于讨论军事领域的战略问题,而《六韬》则更多的关注超军事领域大战略问题。如果说《孙子兵法》是军事战略方面难以逾越的理论高峰,那么《六韬》则大战略方面难以逾越的理论高峰。

  《六韬》要求君主清心寡欲,勤勉治国,至于民众是否要这样则未必,治国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顺应民心,此乃典型的黄老道家治国之道。

  《六韬》有着非常深刻的治国思想,从某种意义上看,《六韬》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治国安邦定国的政治著作,其治国思想体系大体上属于黄老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六韬》对理想的治国境界作了描述,“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百姓戴变于形;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古之圣人聚人而为,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要达到这容家个理想的治国境界,《六韬》提出“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

image.png

  《六韬》治国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圣贤的君主通过使用贤能之人治国,并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内圣外王学说相媲美的治国战略思想,即“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要通过修炼个人心性以获取智慧,通过个人智慧来获取财富,通过财富来获取众人拥戴与归附,从拥戴归附自己的众人中获取贤才,通过贤才来提高自己,这样就成为一个良性循环,遇到一定的时机,就以行动以获取天下。

  《六韬》强调以道以智治国,在竞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六韬》治国原则:“无为而治”《武韬·文启》中当文王问太公“圣人何守”时,太公道:“何忧何音,万物皆得;何音何忧,万物皆遒。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圣贤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天下也因之潜移默化。

  《六韬》君主治国应当“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无为乃是君主治国所需遵守的基本原则。《文启》将国君能否掌握与推行无为政治视为其优劣的条件,“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意思是说最上等的圣人是会运用清静无为政治思想平治天下的人,那些欲有所作为的统治者只能造成天下的动荡。、这充分说明了《六韬》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推崇。

  总体上《六韬》内容广博,在各个方面都有比较精辟的理论分析,其思想和黄老道家一脉相承,对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人“好德归利”,并以此作为经国治军的依据,提出需要从德和利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欲,爱民、少扰民,此外,其用人思想和文伐思想乃是其他先秦兵家所罕见的,至于其治敌思想则对战争的一些细节问题关注较多。

  《六韬》具有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思考非常全面,涉及范围广,非常重视大战略,并提出了独特的文伐思想,把文伐作为武力竞争的重要辅助手段。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