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垂帘听政的四大太后中,慈禧的名声为什么最差?

历史故事 𝄐 0

所谓“垂帘听政”,就是上朝时,年幼的皇帝坐在龙椅上,后面隔一幅帘子,帘子后面坐着皇太后。皇帝处理家国大事,全凭帘子后面的皇太后一句话。

在中国古代,垂帘听政的现象频频发生。其中,最知名的皇太后有四位,他们分别是:战国赵威后、西汉吕后、北宋刘太后、太后。

战国赵威后

垂帘听政的四大太后中,慈禧的名声为什么最差?

赵威后是战国时期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孝成王继位为王时,年龄尚幼,就由他的母亲赵威后代为执掌军政大权。

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赵威后的名字,但你一定记得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这篇出现在中学语文中的名作中,赵太后就是赵威后,赵威后就是赵太后。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赵威后溺爱自己的儿子,不愿意将他送给齐国做人质,换取齐国发兵协助抵抗秦国。左师触龙施展三寸不烂之舌,终于将赵威后说服。

赵威后其实是一位很能干的女子。她执掌大权期间,重视民生,体恤百姓,在国家里面拥有很高的威信。

一次,齐王派遣使者前来问候赵威后。一见面,赵威后就问使者:“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高兴了,指责赵威后没有先问候齐王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是先贱后尊。赵威后从容回答:“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从此诞生了“舍本逐末”这个成语。

西汉吕后

垂帘听政的四大太后中,慈禧的名声为什么最差?

吕后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妻子。她从小就美丽聪慧,却以果断和狠毒著称。刘邦称帝后,吕后为了巩固西汉统治,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设计诛杀了赫赫有名的西汉名将韩信;随后,又坚持让刘邦杀掉了另外一名功臣梁王彭越。

刘邦去世后,15岁的刘盈即位为帝。权力欲望极大的吕后,采取垂帘听政的方式,开始独掌大权,长达16年之久。

吕后性格残忍,她痛恨刘邦宠幸的戚姬,就在掌权后将她幽静起来。后又以令人发指的方式将她杀掉。刘盈失声痛哭,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从此放浪形骸,不理朝政。

不过,吕后虽然为人狠毒,处理朝政并不糊涂。她执行“与民休息”的国策,鼓励生产,废除秦始皇制定的恶法《挟书律》,使得西汉经济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将她纳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评价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种评价是很高的。

北宋刘太后

垂帘听政的四大太后中,慈禧的名声为什么最差?

刘太后叫刘娥,她是宋真宗的皇后、宋仁宗的母亲。她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宋真宗年貌差不多,两人关系很好,堪称如胶似漆。

宋真宗晚年时,经常生病。刘娥便得到了处理朝政的机会。到后来,宋真宗更是下诏,让刘娥辅佐赵祯处理朝政。

1022年,宋真宗去世。12岁的赵祯登基为帝,这就是后来很有名的宋仁宗。宋仁宗年龄尚小,朝政大事实际上由已经成为皇太后的刘娥来处理。刘太后杀伐决断,不亚于前面提到的吕后。她先是诛杀了宦官雷允恭,后罢免了丞相丁谓,稳定了政局。

宋朝有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传统。刘太后深知自己出身卑微,便很尊重士大夫。她垂帘听政期间,重用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等一批名臣。尤为难得的是,吕后掌权后扩充吕氏一族势力,种下了外戚干政400年的恶果;刘太后却不允许刘氏家族干政。

因此,后世史家赞刘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四大太后中,慈禧的名声为什么最差?

慈禧太后是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61年,咸丰帝驾崩,慈禧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诛杀了,以垂帘听政的方式辅助年幼的同治帝。同治帝英年早逝,4岁的光绪帝继位,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不久,慈安太后意外身亡,慈禧太后得以独掌大权。

算一下,慈禧太后掌握清朝实际统治权,差不多半个世纪之久。半个世纪间,中国经历了李鸿章所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激荡,惊心动魄。既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又遭遇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外敌入侵,还遇到差点终结她政治生命的“”。慈禧太后展示出高超的政治手腕,最终有惊无险地度过。

史家将慈禧太后与武则天等人相提并论,然而,慈禧太后的名声却很差,在四个曾经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中,堪称最差。很大的原因,在于她对待国内人民的残酷无情,对待外国侵略者的阿谀逢迎。一句厚颜无耻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是将她永远地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