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蜀汉四边动乱 诸葛亮为什么等了两年才平乱
对平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记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死后蜀国叛乱四起,为何两年后诸葛亮才用兵?
谈到三国,就必须谈诸葛亮。这个被民间已经神话了的人,,七擒孟获,各种演义把他吹得神乎其神。其实在刘备死后,蜀国的四边还是乱了一阵子的。站在皇权的角度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然而作为托孤大臣的诸葛亮,为何一直不发兵,直到两年后某个人死了之后他才平息了这一叛乱?这期间有诸葛亮的无可奈何,更有一个神秘人物的深谋远虑。作为文臣,他在《三国演义》里并没有露太多的镜头。然而在现实的历史中,这样的人物往往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他的名字叫王连,是刘备手下的得力大臣。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曾经躬耕于南阳。当出来做官之后,他的命运发生着一次次变化。他是如何加入刘备集团的呢?说来还是不打不相识。当年刘卫翅膀硬了之后,拉了一支队伍准备自己单干了。他的第一个大目标就是成都,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守城的王连。刘备当然是想兵不血刃,劝降这个早已经有所耳闻的能臣了。然而对方只给他回复一个字儿:滚!道学家们很喜欢把这些东西写成忠义良臣,千古表率……反正就是借此机会忽悠下面的人,都要像这个人学习。
后来王连的上司刘璋投降了,他也就顺理成章加入了刘备的团队。有过先前的磨合,刘备觉得这个人很有骨气。如果他没有真才实学,也不会当时挫败一时崛起的刘备。作为一个公司老板,虽然谁都喜欢拍马屁的员工,但如果公司要长远发展,实力才是第一位的。在乱世之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武将虽然重要,但文臣比武将更加重要。古今中外,打仗的第一要素就是后勤。而保障后勤的,正是这些文官。所以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把第一功臣的名号给了,这令很多武将心里很不爽。我们在前线拼得是你死我活,他李善长在安全的大后方。为什么把他排到我们前面?其他人心里不明白,朱元璋心里却是清楚的很。而王连,正是刘备的李善长。
在王连坐着往上升官的同时,刘备把两个职务给了这个曾就把他挫败的手下。一个是盐,一个是铁。在盐铁专卖的古代,这个差事有多肥,有多重要?是个人心里都清楚吧。这关乎着整个朝廷的经济命脉,也关乎着整个帝国的发展前途。王连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啥也没说,挥挥手就上任了。所谓的高手一般都不爱多说话,王连就是如此。在他担任这个职务期间,不仅把蜀国的国库塞得满满的,而且还发掘了一批卓越人才。
如果不是诸葛亮的形象太过高大,就凭这个人的能力和远见,绝对不在丞相之下。从更深的角度来分析,在某些地方,他比诸葛亮想能更加周密和深远。同时他也是朝廷里的另一股力量,有他在一天,对诸葛亮也是一种约束和牵制,这就出现了前面的一幕。当刘备死后,孟获那一帮人趁机作乱。作为托孤大臣的诸葛亮,依然决定用兵。诸葛亮的想法除了维持大局之外,也有一部分难言之隐。从后来诸葛亮常年带兵在外来看,他似乎有刻意不在朝廷的意思。这样他就避开了一些朝廷里的闲言碎语,以免大家说他臣大欺主。历史上这些事情说不清楚的,到底诸葛亮有没有架空刘禅?读者们各有各的想法吧,在此我就不多加评论了。
在这紧要的关头,王连出来阻止了这一冒险行为。刘备刚死,如果这时诸葛亮再带兵出征,那整个蜀国的中枢神经就都外移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蜀国国内很空虚的局面,更容易造成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王连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他想让诸葛亮在家休息一段时间。这样既能够稳住蜀国的阵脚,又给下面的人一个锻炼的机会。不然大事儿小事儿都是诸葛亮一手抓,这样下去,对蜀国是百害无一益啊!一个这样的人出来说话了,他比后来的刘婵好使。诸葛亮也就不好像《出师表》那样一意孤行,他就把这事暂时往后推了推。
熟悉三国的人都了解,蜀国当时刚经历过夷陵惨败。如果在这个时候大面积用兵,那对蜀国的老百姓来说,负担真的是太重了,搞不好会激起更大的民变。相对于边界的局部混乱,整个大局的和平发展才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同时在这两年时间内,王连也没闲着。他一方面让蜀国老百姓生养休息,为蜀国不断积累战争资本。一方面又大力发掘卓越人才,给蜀国储备了大量的后继力量。
当两年之后,王连死了。当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诸葛亮的决定之后,他毫不犹豫的亲征去了。在七擒孟获之后,诸葛亮为蜀国稳定了大后方,这为后来的六出祁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整个的蜀国的发展来看,诸葛亮是不是太过专权?而且刘禅也不是历史上传说中的那么懦弱无能。不然在诸葛亮死后那么多年,他依然能够快乐的玩耍下去。如果没有两把刷子,皇帝那把交椅,可不是那么容易坐的。当然,这些都是作者的片面之语。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独立的理解,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