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做了皇帝,那他对得起后周的柴荣吗?

历史故事 𝄐 0

  赵匡胤是宋朝的,赵匡胤原来是时期周朝的臣子,可以说与当时的君主柴荣具有非常好的感情,跟随着柴荣征战疆场,柴荣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对雄才大略的赵匡胤也是非常的器重与青睐,可以说柴荣在的时候让赵匡胤身居要职,公元959年柴荣病死,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后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登基做了皇帝。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听说契丹与北汉发兵南下要攻打周朝,当时执政的大臣范质等人慌忙派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带领大军离开都城开封来到了距离开封二十里的陈桥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开始实行兵变计划。军中开始流传要立赵匡胤为皇帝的传言,正月初三,赵光义与亲信赵普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让将领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酒醉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拥立赵匡胤做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image.png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领兵回到开封,守城军队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于是将城门打开,迎接赵匡胤入内,赵匡胤很快控制了都城开封,范质等人这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上了当,但是形势已经明确,所以众大臣也都同意拥立赵匡胤做皇帝,翰林学士陶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让帝位给赵匡胤。赵匡胤于是正式登皇帝位,就这样轻易地夺取了政权,将恭帝柴宗训改封为郑王。由于赵匡胤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于是就采用宋为国号,都城定为开封,年号改为“建隆”。赵匡胤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是一世英名的汉武大帝发明的,从此被历朝历代的君王沿用,在宋代也不例外。宋太祖是这个朝代里面年号用的最少的一个,但也是用了三个的。

  宋太祖第一个年号叫做建隆。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兴隆”的意思。这个年号的开始,在于一个叫做“黄袍加身”的典故。当初宋太祖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权利比较大的将军,因为皇帝不行,就有了取而代之的意思。手下有人猜测到了他的心思,就发动了事变,把龙袍披到了宋太祖的身上。从此之后,宋太祖就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新的皇帝即位,肯定是要用新的年号的,他的年号就是“建隆”。

  第二个年号叫做乾德,意思是“感谢上天的恩德”。宋太祖刚刚接手宋朝的时候,百废待兴,可是后来因为他的励精图治,所以景象大为改观。他于是就要换一个新的年号来庆祝一下。为了表示自己的特殊,要求手下想一个之前从来都没有人用过的年号。于是他的手下就想到了“乾德”这个词汇。虽然后来证明后蜀也曾经用过这个,但是这个词的寓意还是不错的。

  第三个年号叫做开宝,这是宋太祖用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年号了。“开宝”的意思不用过多解释,很多小国都开始采用这个年号。在这个时候,宋太祖已经是基本统一全国了。

image.png

  在民间流传着宋太祖三下南唐的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将这一故事演绎得鲜活生动。由于时代久远,关于这一事件的史料记载很少,我们无从考证它的真实性。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它曾经真实发生过。但是从现在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来看,人们有意夸大了故事的发展,将其演绎成一种传奇故事。

  《宋太祖三下南唐》是几年前刚出版的一本大宋系列的丛书。它在故事的基础上加以改编,使其更带有神话色彩。在此书中甚至还出现了妖道、法术之类的情节。错杀功臣郑恩的宋太祖遭到赤眉老祖的不满,他让自己的徒弟余鸿投到南唐李景的阵营里,兴兵作乱,企图造反。宋太祖赵匡胤率兵亲征,却中计被困于寿州城。郑恩的儿子和夫人,不计前嫌,前来营救赵匡胤。高君保和刘金锭也从潼关借来前来救驾,并展开了一系列斗法施道的故事。最后,余鸿被擒杀,南唐自此被平定。

  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战场上打斗的场面,应接不暇的妖术,布阵等描写,让人有种在看《封神榜》的既视感。这个故事应该是在宋朝统治时流传出来的,因为简单的来看,有点像宋太祖率领将士一路斩妖降魔,终于平定天下的故事。

  不管它是真实的历史也好,虚构的也好,都能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了解历史。这段宋太祖三下南唐的故事,多少都给赵匡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即位后做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我最初知道这个故事是在初中的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教科书一贯以旁观者的视角客观而冷静地讲述某一事件,从不妄自加自己的感情加入到评论中去。但是,这并不代表教科书就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事件。关于杯酒释兵权的记载,无论如何也抹不掉赵匡胤的过失。

image.png

  故事发生在建隆二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和高怀德等禁军的高级将领,并在酒席上威逼利诱地说了一番话,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纷纷称自己年老体弱,请求解除兵权、告老还乡。这个在酒宴上不动一兵一卒,轻易而和平地解除将领兵权的事情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诚然,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统治才出此下策的。同时,他也是为了避免黄袍加身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将领身上。从宋太祖赵匡胤的角度来看,他这样做也是一种自保,一种策略,杯酒释兵权事件也无可厚非。它无关正义感,或者说它是每一个帝王的真实心理写照,甚至,这样看来,赵匡胤比某些皇帝仁慈多了。

  但是,在我看来,“杯酒释兵权”无非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一种变相存在。皇位刚坐稳,就想打发走那些为自己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这未免太让将士寒心了吧。赵匡胤披着一件“伪善”的外衣,一点粮田,一点银饷就把功臣们打发了,反过来,将士们还要对他感恩戴德,实在是让人感慨。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