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蜀汉到底是什么灭亡的 是刘备造成的还是刘禅

历史故事 𝄐 0

一、为何不是?

蜀国是三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且亡得不但稀里糊涂,还憋屈异常。那么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 只能怪刘禅吗?

有句话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实就是强调“栽树人”的重要。对于一个王朝来言,同样如此。故而就又产生了另一句话:前因后果!

<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448/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蜀汉</a>到底是什么灭亡的 是刘备造成的还是刘禅

那么蜀汉第一个灭亡,莫非刘备是罪魁祸首?想来也对,毕竟刘备开国没两年,就发动了夷陵大战,由于战败,导致了蜀汉全方位的崩溃状。但刘备造成的情况,是蜀汉处于崩溃边缘,即,马上就要亡国了。

可为啥没有亡?反而竟然奇迹般逆转,5伐中原,几乎次次都按着强悍的曹魏狠打,搞得曹魏只有招架之功。显然刘备虽有开国帝王之名,却根本没起到开国帝王的作用。

蜀汉到底是什么灭亡的 是刘备造成的还是刘禅

因为刘备开国两年后,便死于了白帝城。等于刘备开国有功,但却把濒临崩溃的蜀汉,一股脑的扔给了诸葛亮。正是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才渡过濒临崩溃的局面,转而全面安定。

所以,蜀国真正的灵魂人物,其实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刘禅,就更担不起这个作用了。即,蜀汉不同于魏和吴,是一种双核模式。没有刘备,就不会有蜀汉,但缺了诸葛亮,蜀汉就失去了灵魂。

image.png

二、诸葛亮的三大撒手锏

接手蜀汉后,诸葛亮采用了三个办法,对蜀汉进行全面打造。

其一、严法严刑!这是诸葛亮第一个撒手锏,在刘备活着时就已经使用了。夺得益州后,曾有提议,应效仿刘邦进咸阳时的“约法三章”,怀柔西川。

但诸葛亮却一针见血地说:“秦朝实施的是酷法,所以刘邦才约法三章,进行怀柔。而刘璋治理西川时,就已经过于宽容了,所以必须要以严法严刑,进行矫正!”

image.png

故而,诸葛亮治蜀,法令严明,任何人都不能凌驾其上,哪怕诸葛亮自己!比如在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不但依律含泪杀了马谡,且也进行的自我处罚。

但问题是,对于百姓来言,这是好事,但对于益州士族豪强阶层呢?须知他们最欢迎的就是“我即法”,如今却被约束住了,他们能高兴了才怪!但由于诸葛亮过于完美,他们抓不住诸葛亮的错,只能忍着。

其二、重用外来势力,压制益州豪强势力!这条非常明显,比如蒋琬、费祎、姜维……这都不是益州本土人氏,相反由于扯诸葛亮北伐后腿,而被贬为庶民的托孤重臣李严,却是益州势力的代言人!

蜀汉到底是什么灭亡的 是刘备造成的还是刘禅

恐怕正是李严,才让诸葛亮如此吧。毕竟,诸葛亮正北伐呢,且是节节胜利,突然李严来信言称:粮草供应不上,快回来!诸葛亮无奈下退兵。可回来后,李严却问诸葛亮:粮草多的是,你回来干啥?

这种“玩法”,儿戏的让人无语。而究其原因,就是益州豪强势力反对诸葛亮北伐?因为对他们来言,根本没有好处不算,且出钱出粮,却最多。这同时也是为何,邓艾偷袭阴平后,益州豪强势力的代表谯周,就上窜下跳的嚷嚷投降的原因。

对此《三国演义》,给了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形象定位,啥都“夜观天象”。比如,劝刘璋投降刘备,是如此,最后劝刘禅投降魏国,也是“夜观天象”。

其三、就是匡复汉室!这条是根本,因为前两条,其实都围绕这这条在运转,为这条服务。故而就不多说了!

蜀汉到底是什么灭亡的 是刘备造成的还是刘禅

三、答案只有三个字

从诸葛亮治蜀的这三大撒手锏来看,益州豪强严重受损!至于蜀中平民百姓,实则都有好处。这其实便是为何蜀中百姓,那么爱戴诸葛亮的原因。

自然益州豪强势力,就恨死了诸葛亮!看人家魏国,是九品中正制,门阀豪强得利。再看吴国,孙权采用吴人治吴(陆逊为代表),依然是不损门阀士族的利益,唯有蜀汉是例外!

但面对诸葛亮,再牛的豪强,也不敢对抗,李严牛不牛?刘备的托孤重臣,照样被拿下。但诸葛亮一死,反弹就成必然,而反弹成功的标志性事件便是,刺杀费祎!

蜀汉到底是什么灭亡的 是刘备造成的还是刘禅

堂堂蜀汉第三任“宰相”,诸葛亮的指定接班人之一,竟然被刺杀于新春酒宴之上,若无内应等,如何办得到?

由此可见,诸葛亮治蜀,虽取得了全面成功,但对益州豪强势力的压制和打击,该有多狠。所以,随着费祎被刺死,益州豪强势力,开始全面掌控蜀汉内政。由此这才导致了,蜀汉稀里糊涂且窝囊的投降。

蜀汉到底是什么灭亡的 是刘备造成的还是刘禅

因为刘禅不傻,他清楚,若发动成都保卫战,那他只能死得更惨,这些掌控了局势的益州豪强不配合,他能干啥?说不定,第二天就敢捆了他,送给邓艾去。

故而,刘禅亡国完全是必然。诸葛亮虽是“罪魁祸首”,但这个“罪魁祸首”,却光照千秋,因为诸葛亮所作所为,都完全是超越了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以,答案就三个字:太超前!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