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公主中唯一回过娘家的公主:汉朝公主刘解忧
《汉书·西域传》:“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悯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
汉书记录的这位公主即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在乌孙生活了几十年,历经汉朝三位皇帝,她回到长安两年后逝世,成了中国历史上和亲公主中唯一回到故土的公主。
张骞曾纪录河西走廊生活着西域三,乌孙是其中较为强大的国家。大汉与匈奴连年在河西走廊作战,其他各国的站队尤显重要。乌孙紧邻匈奴,如果大汉与乌孙结盟,则可以侧面抗击匈奴。
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武帝令张骞与各国结盟,张骞立即邀请乌孙使者来大汉做访问学者,费用张骞全包。乌孙使者来到汉地吃喝玩乐一番后,大加感慨,哇塞,大汉如此繁盛,立马要求和亲。
于是,汉武帝命细君公主嫁给乌孙首领猎骄靡,乌孙首领为了谁都不得罪,既娶了大汉公主,也娶了匈奴公主。细君公主在乌孙为首领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此时,猎骄靡已经很老,乌孙国的传统是,如果首领死了,首领夫人要嫁给首领的儿子或弟弟,儿子死了,就嫁给孙子。于是猎骄靡死后,刘细君嫁于猎骄靡之孙。细君公主在乌孙郁郁寡欢,天天靠弹奏琵琶解思乡之苦,公主嫁到乌孙仅五年,就香消玉殒了。
细君公主去世当年,为维护汉朝和乌孙的联盟,解忧公主奉命嫁给乌孙王。
这次,大汉挑选对了公主, 解忧公主是汉朝王室楚王的孙女,王熙凤式的女子,和亲就要这种心理强大且行事泼辣的女人嫁过去才合适。好像天注定,这位公主要在历史上留名。
乌孙,在今天伊犁河流域附近,即便性格泼辣的解忧公主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不说千里迢迢去一个异族,再也回不了娘家,且去了以后,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要积极促成乌孙与大汉结盟对抗匈奴,可不是小差事。
嫁人是国家重任,柔弱的女子肩负起和平的使命,对国家来说用一个女子去担当此任,付出的成本很低廉,对解忧来说,人生从此转折。除了传说中的,恐怕没有哪个汉族公主愿意自愿和亲到塞外,不像今天,随便坐个飞机就回娘家了,当时的公主从此与故乡生离死别,当然,解忧没想到,她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和亲公主中,唯一嫁出后能回故乡的公主,此是后话。
解忧公主嫁给乌孙首领军须靡,军须靡死后,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并生下三男二女。嫁到乌孙的二十多年,即便中途汉武帝已去世,解忧公主一直积极维系乌孙与大汉的结盟,每一年长安也不断送礼物给乌孙的公主。由于解忧的努力,虽然乌孙从未在实质上帮助过大汉,也未与大汉订立军事同盟,但大汉与乌孙关系愈来愈亲近,这激怒了匈奴。
公元74年,匈奴与西域其他小国联合攻打乌孙,解忧公主修书一封,派使者快马加鞭去往长安,不幸的是,娘家人不给力,当时汉昭帝过世,继位的汉宣帝未派兵为乌孙解围。
幸好,汉宣帝虽未出兵但派使者常惠出使乌孙,常惠是解忧公主未出嫁前的好友,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两位好友时隔二十多年,在异国他乡相见,自然感慨万千,然而他们已无暇感慨,形势急迫,唯有共商国事。商量完毕,常惠带乌孙使者回到长安。有了常惠带回的信息,大汉于公元前71年终于发兵匈奴,与乌孙一起攻击匈奴,这次战役,终于实现了汉武帝一直的梦想:大汉不再孤军作战,汉朝有了同盟军!解忧公主和常惠功不可没!
此后,乌孙与大汉几次并肩作战,汉朝对西域的控制越来越强。汉朝实施了垦荒屯田移民战略,控制西域,打通河西走廊。常惠几次出使西域,与解忧公主见面,解忧公主终于有机会回到长安小住。解忧公主的丈夫去世后,她的长子继任乌孙首领,有这样精明能干的老妈,儿子在众多王子中脱颖而出继承王位实属意料之中。然而,白发人送黑发人,长子先于母亲而去,70多岁的解忧公主目睹长子死亡后,含泪写下书信发往长安,请求叶落归根。回到长安后两年, 公元49年,解忧公主逝世。再过两年,常惠也去世。
强悍的解忧公主,与其说像王熙凤,不如说探春更像些。当然,解忧公主并非王熙凤、探春,她是她自己,作为汉王室成员,她的爷爷不受皇上欢迎,她被选中和亲并非太意外,皇室成员谁舍得将自己的亲闺女送去塞外和亲呢?一个逆境中的王室分支,出了个性格泼辣的孙女,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去往乌孙和亲,不怨天尤人,面对现实,尽自己努力,为西域和平,河西走廊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被写进汉书,这是历史的肯定。
解忧公主一生为国家大事操碎了心,如果央视采访她幸不幸福,她的回答将会是最好的播出答案-----就如同朴槿惠说嫁给了国家。但是能看到河西走廊的繁荣与稳定,在那个年代能活到70多岁,也是善终了。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