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孝文帝:为了向汉人靠拢,不惜处死了太子

历史故事 𝄐 0

自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都要进行一些汉化改革的措施,毕竟想以少数人去统治人口数量庞大的汉人,原先游牧部落的制度根本不足以应对。

而古往今来,汉化改革最激烈的要数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了。他本是,为了推行汉化改革,命令所有人穿汉服,而且带头改了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甚至不惜处死了带头反抗的亲儿子(太子拓跋恂)。

但是孝文帝从迁都洛阳仅41年后,北魏就灭亡了,而这与他一系列激烈的汉化改革有着直接关系。

孝文帝:为了向汉人靠拢,不惜处死了太子

西晋末年,由八王之乱引发的,鲜卑族也在混乱中建立了一方势力。公元398年,拓跋珪在平成(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建立北魏政权。

后来出了个伟大的拓跋焘,花了20年时间,收服柔然,灭了胡夏、北燕、北凉等,逐渐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形成对立的局面。

从魏晋时期,中原的世家大族在所有政权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外来户的北魏政权,必须要有效平衡皇权贵族与汉人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毕竟跟汉人士族合作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而世家大族也想在鲜卑贵族这里寻求庇护。

孝文帝:为了向汉人靠拢,不惜处死了太子

孝文帝迁都洛阳

在此期间,北魏的经济依然有一部分依靠的是畜牧业。所以说北魏初期,是一个兼有农业和畜牧业两种经济类型的帝国。拓跋焘的汉化改革相对就比较缓和一些,一为平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之间的关系,二是农耕受天气影响,立足未稳的北魏还需要畜牧业的支撑。

但他的后继之君拓跋宏却是在汉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年仅5岁便登基了,但朝政后来被一个汉族女人来把控的,那就是著名的冯太后。

她阔斧实行了汉人的俸禄制,原先鲜卑贵族的财富大多靠抢,现在再抢他人财物就是犯法了,需要跟朝廷领俸禄。她还实行了一套均田制,来改善经济。总之在冯太后掌权期间,可以说让北魏的汉化改革前进了一大步。

但冯太后死后,孝文帝23岁亲政,年轻气盛的他,根本不满意现在的进度,而他从小饱读汉人诗书,认为应当迁都到汉人的文化中心洛阳。

把洛阳对于孝文帝文化上的意义抛开不看,仅从地理位置上就接近南朝,也更方便他荡平南朝,统一天下。再者,平成(大同)的鲜卑贵族众多,孝文帝汉化改革阻力太大,他必须脱离鲜卑贵族的势力中心才能顺利汉化改革。

于是,迁都洛阳就成了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公元493年,拓跋宏假借南下征伐的名义,率领众臣和20万大军南下。

而到了洛阳却下起了瓢泼大雨,孝文帝心想天助我也,各大臣都来劝阻拓跋宏不再继续南下,而孝文帝也顺势抛出了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南下,要么干脆迁都洛阳。众大臣一路上苦不堪言,自然同意了迁都洛阳的决定。

孝文帝:为了向汉人靠拢,不惜处死了太子

但是留守平成的鲜卑贵族就不乐意了,这也加深了皇权和汉人士族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按理说孝文帝迁都洛阳已经迈出一大步了,应该修养磨合几年再说。

但仅两年后,他又提倡都说汉语、写汉字,还禁止穿鲜卑服装,而且鼓励鲜卑族和汉族之间通婚,把北魏的制度和法律都改了,尊崇孔子。

甚至带头改姓,把拓跋氏改为元姓,所以孝文帝就有了两个名字,一个是拓跋宏,一个是元宏。他的一些列激进的汉化改革,激起了鲜卑贵族的反弹,他们私下里联系,还把太子元恂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来反对改革。

当时太子才15岁,只是为了平成比洛阳更凉快一些,就被当成了出头鸟,最终被他狠心的老子一刀给砍了。

孝文帝如此激进的改革,最终激起了鲜卑贵族的叛乱,毕竟他们战功赫赫,却进不了北魏征服的高层政治舞台。

著名的六镇之乱就是起点,再之后10年中,中国北方叛乱不断,最终导致北魏分裂,高欢在邺城建立了东魏,宇文泰在长安建立了西魏。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