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指寒微的门第,他们在魏晋之后又是如何崛起的?
寒门,指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并非指贫民阶级。庶族亦称“寒门”、“寒族”。魏、晋、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魏晋之后由于出现了科举考试,士族衰落,寒门泛指家境贫寒的家庭。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楚辞·远游》:“舒并节以驰骛兮,逴绝垠乎寒门。”王逸注:“寒门,北极之门也。”《·墬形训》:“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高诱注:“积寒所在,故曰寒门。”
《史记·孝武本纪》:“所谓寒门者,谷口也。”《汉书·郊祀志上》:“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颜师古注:“谷口,仲山之谷口也,汉时为县,今呼之治谷是也。以仲山之北寒凉,故谓此谷为寒门也。”
《三国志·吴志·周泰传》“﹝孙权﹞遣使者授以御盖”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卿吴之功臣,孤当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幼平意快为之,勿以寒门自退也。”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粲粲贞女,孤生寒门。”《变法通议·论科举》:“是以不考实行,专采虚望,末流所届,乃至寒门贵族,划若鸿沟。”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贤壻既非姓白,为何假称舍侄,光降寒门?”《西游记》第二十回:“那老者一骨鲁跳将起来,忙歛衣襟,出门还礼道:‘长老,失迎。你自哪方来的?到我寒门何故?’”欧阳予倩《人面桃花》第三场:“博陵崔护是何人?不该题句到寒门。”
寒门,重点的不是第一个“寒”字,而是“门”字。汉武帝时,颁布了察举制,让一些大官们可以有举荐别人做官的权力。于是那些被举荐的人,做了官之后,肯定对举荐自己的恩主是感恩戴德。就这样,官大的人,因为察举制,就更容易在朝廷里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家族,累世公卿”的局面。
到了东汉末年,就是几个大家族和皇帝一起共同治理天下,这些大家族之间,互通婚姻,互相往来,推荐做官,也都是看姓氏,论门第,非我族类,当官免谈,官位是垄断的,天下的钱财土地也大多都是他们的,这样的现象,历史学家称之为“门阀政治”。
在门阀中,就有豪门和寒门的分别,豪门就是世代把三公九卿当成自己家的官位,世袭罔替的几个大家士族,而寒门呢,是他们眼里“不安分”的一批人,他们不是士族,被称作为庶族,指的是光有钱但进入不了政治舞台的地主们。
也就是说,古人口中的寒门出身,并不是说,我是穷人出身,而是指:我不是官二代。明朝海瑞,大名鼎鼎的清官,他就是典型的寒门出身,因此很多人误会海瑞家里非常贫穷,其实不然,他祖上光留给他的土地都有几十亩,说他是穷人,那真的是冤枉了,人家是地主家的儿子。
门阀政治到了唐朝武则天时,算是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是门第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中扎根了数千年之久。冲击垮了那些门阀大家,但隐形的门阀,却从来未曾中断过,一个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在历朝历代,都在不停上演。
中国历史上,但凡是能有一官半职的人,基本上都不会是一穷二白的人家,而更多的,如果一个家族内出了一个大官,就算没有门阀政治的庇护,他的子孙后代,出官员的数量和概率也是直线上升的。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