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共公面对金国的逼迫求和,他是怎么做的?
秦穆公时期,秦晋两国关系总体趋势还是很好的,只是在晚年出现了一丝裂痕,但大体上还没彻底决裂。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秦康公继位之后,还是一心想跟晋国搞好关系,但晋国呢,很不仗义啊,先后两次骗了秦康公,尤其是最后一次,骗的秦国大伤元气,从此只能缩在西北看别人的热闹。
康公十二年,即609年,秦康公去世,世子赢稻(又名赢貑,貑念‘嘉’)继位,以后我们会称他为秦共公。
秦共公继位之后,国际关系又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
总体上是,楚国崛起,与晋国争霸中原,两家征伐不休;
秦国呢,秦康公西北隐忍六年时间也不是毫无作为,埋下头来发展国力,六年没有战争,国力当然蒸蒸日上。
而晋国呢,当年赵盾扶持的幼子夷皋,即晋灵公渐渐长大,晋灵公是怎么上位的,母亲穆嬴给赵盾下跪才求来君位,晋灵公对这事一直耿耿于怀,更何况,赵盾势力坐大,掌握晋国朝政,哪个君王愿意自己当傀儡呢。
如此一来,晋国夹在秦、楚两国之间,国内局势也混乱不堪,当年经晋文公、晋襄公两朝攒下的一点家底就在这几年消耗了个差不多,他们就有点吃不消了。
吃不消怎么办?无非两条出路 ,安内、攘外。
安内不可能,晋灵公与赵氏家族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想要缓和这种关系,唯一的出路就是赵盾交权,可赵盾能干吗?
安内行不通,那就只有攘外,怎么个攘法?
和楚国连年战争,目的也只是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如此一来,与楚国的关系也是不可调和。
就这样盘算来盘算去,晋国,也就是赵盾等人,就将缓和局势,争取喘息之机的目光放到了秦国身上,为什么,在赵盾等人的眼里,原因有二:
一:秦国国力弱于晋国,他们不敢跟晋国彻底撕破脸皮;
二:秦晋两国有秦晋之好的传统,如今再续上这层关系也就是了。
赵盾等考虑得有道理吗?当然有,不然他就不算个英明的政治家,因为秦国也不愿意老憋在西北,他们很想东出中原寻找机会。
从这一点看,秦晋两国还是有可能恢复关系的 ,然而遗憾的是,赵盾等想法没错,但却错在自大,错在太没把秦国放在眼里,从而实施了一个错误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可真把秦国,真把老秦人惹火了。
什么决策,想跟秦国合好,却不跟人家平等交往,好好商量,反而想逼迫秦国求和,晋国怎么逼迫秦国求和了?
在秦晋之间的陕西户县一带有个小国,叫崇国,崇国虽小,却是个很古老的存在,是舜帝封给父亲鲧的方国,当年在河南登封一带立国,商灭夏以后,迁到陕西,到了春秋时期,因国力弱小,便依附于在陕西崛起的秦国,成了人家的盟友,两家关系好的无话可说。
话说晋国,既然要跟秦国搞好关系,你就好好商量呗,可他就不,居然打起了这个崇国的主意。
当然, 这个主意还是赵氏家族里的纨绔子赵穿想出来的,想出来之后,大家都不看好,可赵盾居然欣然同意,他也是太自大了。
发兵攻打秦国的盟友崇国,崇国是秦国盟友,秦国必然赶来救援,等他们赶来救援的时候,晋国就可以以崇国为要挟,逼迫秦国求和,并与晋国结盟了。
政治上虽然复杂,但说白了,就是拿个人质,然后逼着秦国求和,这哪里还是政治家,简直就是无赖,就这样无赖的做法,赵盾居然同意了。
共公元年,即公元前608年,秦共公刚刚继位,晋国就出兵攻打崇国了。
人家刚继位,你就给人送这么一份大礼,还是本着交好的目的送上的大礼,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老秦人能忍得了这口气。
于是,秦共公君椅还没坐热,就亲自领兵救援崇国。
晋国赵盾等心内狂喜,正以为秦康公会乖乖向他们求和的时候,秦共公迅速解决崇国问题,之后,连个照面都不打,根本不屑于跟他们交道,直接带兵回去了。
事已至此,晋国赵盾等傻眼了,怎么着,事情完全不按剧本发展,秦国不是应该卑颜屈膝,央求我们放过崇国,并在我们的高压态势下,求和,结盟吗,怎么一声不响回去了。
现在怎么办?
国内,晋灵公宠信屠岸贾,局势对赵氏家族越来越是不利;
国外,郑国倒向楚国,中原门户大开。
事已至此,赵盾等只能哀叹一声,匆匆收兵回去。
然而,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没有,老秦人也是有脾气的,秦共公虽然话不多,但他可不像他父亲秦康公那样懦弱,是个说干就干的主儿。
共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秦共公为报晋国攻打崇国之仇,出兵伐晋,并包围晋国焦邑(河南陕县),等晋国回兵救援时,他又利索的撤兵回去。
就不跟你正面交锋,以袭扰的方式,秦国就这样狠狠地扇了晋国一记耳光,还想逼着我向你求和,让你见识见识老秦人的脾气。
人家欺负上门,晋国有脾气吗?
共公二年,晋赵穿弑其君灵公
公元前607年,赵穿弑灵公,晋国国内大乱;
三年,楚庄王彊,北兵至雒,问周鼎。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兵逼洛阳,问鼎中原,就拿你晋国开刀。
事情一件接一件的发生,晋国至此,根本没有喘息之机,然而除此之外,他还要时刻防备秦国在背后的袭扰,日子过得如此焦头烂额,可这一切究竟怪谁呢。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