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何奥秘?真相是什么?

历史故事 𝄐 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何奥秘,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记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之上,陶渊明的古墓便坐落于此。每年农历9月,漫山黄花盛开绽放,伴随着笼罩在黄龙山的烟幕,似乎带人回到了那段日子,也感受到了当初陶渊明结庐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静穆淡远的心境,及其“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

image.png

  “桃花源”是死人国?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纵观他的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他隐世却不避世,对理想中的世界极为向往,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也表达了其最真挚的感情。而在其《陶渊明集》中便有一诗流传千古,广为传诵,这便是《桃花源记》。当时,他正处东晋年间,朝政腐朽,军阀乱战,战火不休,百姓流离失所,饱受剥削。因此他以武陵渔人为线索,将理想中的生活与现实相结合,既表达了其对美好田园安逸生活的向往,也将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当细细品读文章内容时,我们却发现,里面的描述似乎有些不对劲,更颇显几分诡异。因为渔夫进入并不是所谓的“理想国”及世外桃源,而是“死人国”!

  诡异的剧情发展

  故事发生在东晋太元年间,这天,武陵郡一位渔夫在外出打渔时,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迷路了!要知道,作为一个以打渔为生的渔夫,其祖祖辈辈干的就是这行当。天气状况、水流走向、位置判断等,在家族经验的传承与自己实际经验的积累下,即便在复杂的情况下,每位渔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方法,因此其迷路的说法,就显得相当奇怪。此后,作者交代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就更加奇怪!桃花林盛开时节乃是春季,花期在每年3~4月,这就与捕鱼期产生了冲突。

image.png

  自古有云:“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为了长远的收获,渔人在打渔时往往都会避开这段日子。因此这片桃花林的存在就很值得人玩味。在古代,古人十分中意桃花,古人作诗也时常将桃花比作一种氛围和意境,它象征着春天、爱情甚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不可忽视的是,桃木在古代也一向有着驱魔辟邪的作用,而桃木剑的原材料,正是桃树。

  渔夫经过桃林后,他发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但正是这一段,却为整篇文章带来了一丝诡异与阴凉。为何会这么说呢?渔夫上岸后,发现一个山洞,这洞先窄后宽,随后视野才豁然开朗。但在当时,前窄后宽的设计,却一般都用在墓道之中,寻常人家绝不会如此草率。随后,文中这样交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但大家要知道,甭说在古代,就算是在现代村落,在规划设计方面,往往也是十分随意,根本做不到俨然有序。而观其房前,有山有水有地,还有桑竹,似乎这里的人民挺懂享受。但桑竹的存在,却说明这地方并不简单!

  不寻常的桑竹

  在古代,素有“门前桃桑,为大凶”一说,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古人,绝不会给自己找不痛快,专门在门前种植桑竹。结合前面所提到的种种异象,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已呼之欲出!古人墓地讲究依山傍水,桃花驱邪,桑竹垂阴。而在对待家族坟墓时,往往都会规整下葬,故俨然有序。再加上沟通外界的唯一出入口前窄后宽,更说明了这一切。

image.png

  真是死人国?

  此后,渔夫只见村民穿着怪异,而双方沟通后则更显诡异。经过了解,村民们都因秦朝战乱方才避难至此,但衣服却和现在外界的人一模一样。秦亡于前207年,而渔夫所在的东晋太元年则在376年-396年之间,两者相隔500多年,对方不仅活着、没去过外界、没见过外人、还穿着外界的衣服,这明显说不通。不过如果提到祭祀文化,却不难解释。因为后人在祭奠先人时,往往都会烧纸人、纸钱、纸衣等供先人使用,衣服制式与现今相仿,也是正常。此外,渔人虽来时因“疏忽”忘了离开的路,但在离开时却留下了不少标记。但当他再度折返时,却难以找到来时的路。因此,不少人认为,所谓的“桃花源”其实并不是理想国,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死人国”!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