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多面皇帝”!隋文帝究竟是勤政爱民还是烂刑好杀?
杨坚是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历史上政誉颇佳。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个被历史掩盖的“多面皇帝”。
俭朴与奢华共存
开国皇帝大都知创业艰难,但像杨坚那样俭朴的并不多见。他在北周做官时,生活就非常俭朴,等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辅弼大臣后,依然不改本色,并把俭朴倡导为全朝的风气。当上皇帝后,更是以“成由俭、败由奢”为座右铭。
隋文帝的内宫可能是历代最简陋的。后妃宫女的衣饰用具,均有严格的供应制度;若有破损,必加以补缀再用。杨坚饮食简单,除了宴会,每餐至多一小盘肉。他本人的寝宫则全是布幔布帐,摈弃金玉器玩。某刺史进献精美的绸缎,他竟下令当殿焚毁,以此阻绝各地官员各种名目的进献。文帝一朝,上自王公大臣,下自富商大贾,俭朴蔚然成风。
但俭朴的隋文帝也有奢侈的倾向,只是没有充分暴露。北周的都城长安因长期战乱残破不堪,隋文帝认为新王朝应有新气象,遂决定在长安另外择地营建新都,他集中全国的工匠,为营筑新都城花费了不少钱财。公元593年,他又下令修建仁寿宫,工程由亲信杨素负责。杨素为了讨杨坚的欢心,大发役夫,削山填谷,搞得百姓怨声载道。杨坚得知后,起初有些不悦,但当他看到仁寿宫的豪华气象时立即笑逐颜开。四年后,他又大兴土木,从京城到仁寿宫之间,连建12所行宫,耗费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勤政亲民与滥刑好杀
杨坚每天坚持上朝,听取臣下奏报,还经常利用闲暇四处走访,派遣使者去各地采听风俗,了解民间疾苦。即位之初,他就将5000头官牛分赐给贫苦农民,后来又多次推出轻徭薄赋、宽恤民力的政令。关中闹饥荒,百姓只能吃豆屑杂糠,他涕泪俱下,撤去御膳,不近酒肉达一月之久。杨坚到泰山封禅,途中遇到大量饥民,他下令警卫部队不得驱逐,让饥民与御仗混同而行。路经艰险之地,必令左右帮扶百姓。
在强调儒家以德治国的同时,杨坚又相当偏爱法家理论。他以势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以术来驾驭群臣,以法来对违法现象进行矫正,逐渐显露出他的喜怒无常、随心所欲。
自从登上皇位之后,他猜忌、严苛的秉性就更加暴露无遗,常常在金殿上当廷杖责忤逆他的人,大臣们无论有无过失都可能会无端受罚,搞得人心惶惶。为了考察官吏是否贪污受贿,他竟搞起“钓鱼”的勾当,暗地派人送去钱帛,有上钩者立即处以死刑。对朝臣如此,对草民更是视如草芥,颁布了很多严苛的法令。杨坚用严刑峻法来防止官场腐败、民间犯罪,然而他置法律于不顾,仅凭主观好恶草菅人命,未免有君之嫌。
创新制度与破坏旧制
杨坚治国确是“大手笔”,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科考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且卓有成效。
但杨坚在创新制度的同时,又破坏了一项根深蒂固的旧制度—,从而铸下了不可弥补的大错。中国的封建王朝是“家天下”,按照宗法制度父子相传的。一个君主有能托付大业的继承人,是保证基业绵延长久的关键。隋文帝强行抛弃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废长立幼,舍弃了生性较为仁厚且不会作假的长子杨勇,却被善于巧言令色、伪装自己的次子所迷惑,改立后者为太子,结果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