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刘备一生犯下两大错误,葬送了蜀汉国运

历史故事 𝄐 0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对评价道:“刘先主以汉室之裔,保蜀土,奉宗祧,任贤图治,民用乂安,尚矣。”此外,刘备也是三国时代最有感情色彩的君主,对关羽、张飞的兄弟情义,与赵云之间主仆情深,以及“三顾茅庐”感动,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说起来也很好理解,刘备属于大器晚成的人,创业生涯非常艰难,前半生几乎是一事无成,因此刘备不可能像曹操一样用威严约束手下、用权位笼络手下,只能凭借上位者礼下的姿态感动臣属,令他们归心,这也是为什么蜀汉大臣很少背叛刘备的原因。

当然,仅凭感动臣属保证他们的忠诚并不能成就霸业,刘备的知人善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明朝礼部尚书孙承恩评价:“贤矣昭烈,宽厚弘毅。崎岖立国,仗信履义。推诚任贤,肝胆孚契。顾命数词,可训后世。”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都是刘备发掘笼络的人才,他们为蜀汉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人无完人,刘备对于身边人才的安排和使用虽然深受世人赞誉,但他仍然不可避免地犯过错误,特别是生前错杀一忠臣、漏杀一奸臣,直接断送了蜀汉的国运。

刘备一生犯下两大错误,葬送了<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9651/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蜀汉国</a>运

刘备错杀的忠臣就是养子刘封。刘封原本姓寇,是樊城县令刘泌的外甥。当时刘备用计取得樊城,与刘泌召开庆功宴,宴会上刘备见刘泌身旁站着一位器宇轩昂的英俊少年,十分欣赏,又想着自己还没有子嗣,不觉多留了几分注意。在宴会过程中,一位随军厨役在上菜时,不慎将一块肉掉在地上,寇封见之将肉拾起,面不改色地放入自己的口中。这一幕被刘备看在眼里,于是他问刘封:“何以见肉落地,不去灰沙,不责下人,随口吞食,是何意也?”

刘备一生犯下两大错误,葬送了蜀汉国运

刘封答曰:“身为将吏,应时时垂怜百姓,粒米片肉来之不易,弃之可惜,士卒厨役,终日劳累,爱之有余,偶有过失,安忍叱斥。”寇封体恤仆役、珍惜粮食,而且还能设身处地,时刻为他人着想。刘备在寇封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颇有感触,向刘泌询问寇封的家境。宴席结束后,刘备将他收为义子,改姓为刘。此后,刘封一直是蜀汉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养父刘备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血。

当关羽从荆州北伐中原,发动“襄樊之战”时,东吴大都督吕蒙采用白衣渡江的策略,直捣荆州军的大本营。关羽前线态势急转而下,腹背受敌,粮草也快消耗完,然而刘封得知关羽的危急,却并未派出人马救援,眼睁睁看着关羽兵败被俘。关羽被杀后,回到成都的刘封也被刘备下令斩杀。这件事上,刘封其实并不应该如此沉重的责任——连关羽都打不赢的仗,刘封去了是不是也只能是白白送死呢?或许是刘封按兵不动的态度,暴露了他所谓的“野心”,才让刘备最后不得不痛下杀手。刘封死后,能够继承帝位的只剩下昏庸软弱的刘禅,这其实也预示了蜀汉必将灭亡的最终结局。

刘备漏杀的奸臣则是李严。在《三国演义》之中,李严的戏份并不多,然而在真实历史中,李严对蜀汉政权的伤害非常之大。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李严负责押运粮草,魏国派遣坐镇关中,率领大军抵御诸葛亮。两军交战过程中,魏军遭遇数次失败,损兵折将数千人,形势对蜀汉有利。然而当时正值夏秋,蜀中阴雨连绵,李严督办粮草的进度跟不上大军的消耗,他就派人给诸葛亮传话,要求撤军。六月,诸葛亮因粮草不济无奈退兵。

刘备一生犯下两大错误,葬送了蜀汉国运

诸葛亮退回蜀中后,李严为推卸督办粮草不力的罪责,故作惊讶地问诸葛亮:“丞相军粮充裕,为什么撤军呢?”然后他又上奏刘禅:“臣请求丞相撤退,是疑兵之计,引诱敌人追击,好与其决战。”总之,李严用各种借口推卸自己的失职,虽然诸葛亮将李严的书信呈上以证实其罪责,但这一次北伐中所取得的战果也付之东流。其实在先主刘备活着的时候,李严就很不安分,时常仗着自己的才华肆意妄为,多次犯错都是被刘备保下来。弥留之际,刘备还将李严当作托孤大臣,“刘备病笃,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凭借先主的宠信,李严在刘禅执政期间也得到重用,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后任前将军。然而被刘备寄予厚望的李严,在得到高爵大权后,心思完全放在自家利益上,时常用一些小恩小惠笼络朝臣并赢得声誉,却完全不顾国家大事。诸葛亮北伐期间,希望李严带兵镇守汉中,他却再三推辞,甚至想着把东边五个郡合并起来成立巴州,自己做巴州刺史。李严的种种行为,严重影响蜀汉的政治生态,刘备对他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失败的。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