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时期,雁门关这里上演了哪些悲壮的边塞战事?
在山西忻口以北的雁门山处,有一处天下雄关。在古代,此关作为天险抵挡着数不尽的北部塞外的侵袭,从春秋战国的胡服骑射,到唐代的北镇突厥,直至家喻户晓的守关忠烈的故事,都在这里上演,这便是被誉为历史上的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下面历史记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此关屹立于险峻的雁门山一处山口中,成为扼守塞外到中原的咽喉,因此自古便有得雁门关者,可直取中原的说法。此外,这里也是金庸笔下《八部》中最为壮烈和悲情的地方,乔峰逼退契丹百万大军而后跳崖自尽于雁门关外,如此悲情壮义之举也是于此。
今天就来说说雁门关在宋明两代走过的历史风云。
宋朝时,雁门关成为大宋抵御辽国南下的门户,在这里,上演了太多悲壮的边塞战事。后来到了明朝,这里则成为了万里长城的一个关键枢纽,是防卫北方少数民族铁蹄的“钢铁防线”。
一、北宋铁血边城
北宋年间的雁门关,上演着数不清的宋辽双方的你争我夺,无数边关将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早先,北宋方面的战略意图并非只限于防御,当时赵光义的目标是北伐,意图收回自古便属于中原王朝的燕云十六州地区,尤其是属于燕云十六州核心的幽州地区,以图完成最后的统一,而此时的幽州在辽人牢牢地掌控之下。
时值979年,宋太宗刚刚攻克最后一个北汉,借着兵锋正盛士气高昂,意图一鼓作气继续攻取燕云十六州,尤其是核心地幽州。然而,由于轻敌冒进,宋军虽然暂时攻克了涿州、顺州、蓟州等,甚至围困了幽州,但由于幽州久攻不下,后来辽军援军赶到,高梁河之战宋军大败,宋太宗甚至中箭负伤,只得败退,最终,宋太宗亲征的第一次北伐失败,辽军乘胜反扑,不过大多被宋军击退。
次年,980年,辽军10万进攻雁门(代州),所幸潘美和杨业最终联合击退了进犯雁门关的辽兵。
在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失利后,宋朝方面还是收回了太行山以南地区(今属山西东北部)的云州、朔州等部分燕云地区的州县,而后宋太宗命潘美总领北部边防事,着令杨业、王侁镇守雁门关所在之代州和以北的云州附近等地,随时有依托雁门关之险势与辽一决雌雄之态。
为了加强雁门关的边防,杨业陆续在雁门关附近地区兴建军寨,屯兵驻守,加强工事,愈发巩固雁门关铜墙铁壁的优势。
公元986年,宋太宗组织三路大军发动雍熙北伐,命潘美(西路军)进行第二次北伐,以将领杨业和王侁为先锋,以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为战略目标,出雁门和往北向幽州进发,但是遇到辽军的拼死冲击,两位将领所领之宋军耗尽兵力折损了前期的辽军战力,但是辽军援军很快到达,兵力远胜于宋军,杨业拼死战到最后,都未迎来援军,最终宋军战败。
从此,北宋也由正面出击转为主动防守,对北伐之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宋真宗时代,澶渊之盟后,北宋边关战事也趋于平定,雁门关才真正迎来了百年的平安之态。
而由此雁门关也成为宋代边城战争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传扬开的杨家将故事,更为雁门关增添了许多的忠义热血色彩。为纪念杨业镇守雁门关的功绩,边民们在雁门关关北口附近也建起了杨将军祠,以悼念英勇的杨家将。
然而在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下,积贫积弱,加上与辽定盟,北部边境军事守备更是趋近荒废,久而久之,雁门关等边关的和平常态也是变为稀松平常,军备得不到重视,以至于北宋末期金人铁蹄直破边关,踏碎了徽钦二帝的盛世久安梦。
二、明代固若金汤的长城枢纽
明代时期,统治者们深知数百年前宋代积贫积弱的原因,所以大明素来便倡导以武立国。明代统治者们,也有着极强的血性。
开创明朝的太祖朱元璋自起义军而起,南征北战,更是北伐将残元蒙古打得四分五裂,一举收复了宋代一直丢失的燕云地区,并开拓辽东,纳入大明王朝治下版图。
到了朱棣时期,朱棣应当是大明所有在位君主中,最有血性的,他多次亲征蒙古,打到了蒙古人的老窝,并迁都北京,坚持“天子守国门”的铁律。
而位于明朝北部边防的雁门关则是成为明朝长城防线的一部分,与居庸关、山海关共同成为明朝拱卫京师的三大门户,同时朱棣在长城内外都设置了诸多卫所,驻屯重兵,以维持长城内外的铁壁防线,加上朱棣对北方游牧民族向来坚持以战止战的铁腕政策,所以北方战事不断,所以明朝对于雁门关是极其着重地进行巩固,建起了更加牢固可靠的城墙和各种防御设施,并与长城链接,雁门关迎来了历代发展的重头戏。
如今,在山西雁门关旧址仍然可以看到恢弘庞大的明代军事边城工事建筑,如此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向后人诉说古代可歌可泣的边疆战事,印证着那不少的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往事。
明英宗时期,明朝在土木堡惨败,英宗被瓦剌所俘虏,此时明朝第一次面临亡国危机,好在大明血性将士和臣子占据了明王朝的主导,凭借着北部长城三关的防御和各地勤王之师的援助,在大臣于谦等名臣的主导下,打赢了瓦剌围困首都北京的战争,而雁门关居庸关等关隘的守军,也将瓦剌南下的铁蹄扼制在防线之外,阻止了瓦剌南下侵袭中原的步伐。
明代万里长城的一部分:雁门关
明朝宪宗成化时期,由于英宗一朝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成化帝只得是慢慢地补窟窿,这才再度将有些开始颓弱的北部边防再度拾起,雁门重地,也再度发挥了它镇北三关的重要作用。
纵观雁门关走过的历史风云,果然不负中华第一关之名,在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变迁下,历经多少的国破家亡和风雨飘摇,却依旧岿然不动地守护和见证中华民族的兴衰。雁门之险,在于护佑国人、庇护国家,是中华历代忠魂所在,护国之关的代表。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