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挟天子令诸侯”,曹操和董卓为何一个胜一个败?
同样是“挟天子令诸侯”,曹操和董卓为何一个胜一个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东汉末年分三国开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各方势力此起彼伏,你方唱完我登场。也因此催生出一批令后世熟悉的,比如董卓,王允,曹操等。
在这些人物中,刚开始称霸的并没有笑到最后,刚开始不被重视的后来却成为一方豪杰。
历史如这些人物不一般捉摸不定,曾经废立东汉皇帝的董卓,权倾一时,令诸位大臣敢怒不敢言的角色,后来被设计害死。设局害了董卓的王允,集团也没建立起多久,就给董卓集团的残余力量李傕、郭汜等给推翻了。
王允在寻求铲除董卓时曾借生日之名,召集群臣献策除掉董卓,没请曹操。王允那时大约想不到曹操在未来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而曹操在当时就体现了一个大人物的素质,王允没请他,但他还是去了。他不但去了,还主动请缨刺杀董卓。
后来任务没完成,他也不觉得丢脸,没完成,跑呗。
以史为镜,以古论今,看人待人确实是一门学问。曾经风光的人物未必能风光到最后,曾经被看不起的,却成为一方霸主。但董卓曾经权势如此之大,他为什么会失败?曹操曾被人轻视,为什么能成功,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在董卓之后,一代枭雄曹操也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度做到了丞相、魏公、魏王,最终统一了北方,恢复了中原大地曾经的安定与祥和。
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还完成了建立王朝的历史成就,曹操被追尊为魏武帝,供后世纪念和追思。
那么,同样是挟持天子,同样一度拥有全天下堪称最强大的势力,董卓为何不能像曹操一样取得成功呢?
首先是兵力部署问题,曹操的谋士荀攸是这么说的:“(董卓)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在董卓被刺杀的前段时间,董卓派董越、张济坐镇弘农一带,牛辅率李傕、郭汜、贾诩等人领兵出征关东,讨伐颍川、陈留一带,直接打爆了朱儁(雒阳)、张邈(陈留)等人。而在长安一带,董卓是跟兄弟董旻,亲族董璜等人在地,且兵力主要集中在郿县。
因为董卓的"强兵"在外,长安城内只有自己的亲兵,所以荀攸才说:“在此时,只需要刺杀董卓,然后占据殽、函两个关口,不让董卓集团的强兵进入长安,靠着皇帝的诏令,号令天下,董卓集团的人自然会崩溃。”
荀攸团队当时说服的是朝廷北军五营中的越骑校尉伍孚,失败了。但是王允策反董卓的贴身保镖是成功的,两次行动本质一样,都是乘着董卓身边的兵力过少,甚至亲信被策反,强兵外出。
曹操后来大约是吸取了董卓的教训,长期与军队待在一起,首先保护自己,才能笑傲一方。
第二个原因便是阵容。
这一原因和出身其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董卓出身平凡,又是长期身处西凉,所以能够招揽到的人才并不算多。其中顶尖的也不过是文如李儒、武如华雄之辈。在三国谋士中位居中游的李儒想要帮助董卓走向成功,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和董卓相比,曹操无疑要幸福很多。他刚刚起兵时,同族的曹仁、曹洪,世交的、夏侯渊等名将就前来投靠,再加上曹操本身可称优秀的战略眼光、军事能力,想要发展壮大指日可待。
董卓诛灭后,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昌,荀彧、荀攸、程昱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谋士也纷纷被曹操收入帐下。此外,曹操苦心经营自己"爱才如命"的名声,也吸引了很多贤臣良将来此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这一点可以引出,要论二者的成败,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对于人心的重视程度。董卓进京后,便将所有人都得罪了个遍,他先是用武力镇压了全城,然后因为当时的少帝不方便自己操纵,就直截了当的宣布改立刘协为帝,这一举动引起大臣不满后,董卓继续采用武力,将反对者直接格杀。
董卓掌权后祸乱朝政,做出一系列荒唐的暴行,为东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屈辱。面对讨董联军,董卓劫掠并焚烧古都洛阳,又在长安过起了荒淫的生活,极度穷奢极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道:"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和董卓相比,被许多人骂作"奸雄"的曹操真的算不上什么。
在控制住天子后,曹操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天下的征讨上。汉献帝虽然被限制自由,但好歹不像在董卓手下那样生命安全遭受威胁。
此外,曹操始终对外展现出一个尊敬君王的形象,多次表示自己并没有篡逆之心,还写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声明自己的志向便是为国效忠。
曹操对自己和臣下的要求十分严格,为的就是在民间避免招致太多的恶名。事实证明,这一措施还算是卓有成效,尽管汉室老臣和刘备这样的宗亲对曹操恨之入骨,但民间对这个带来和平安定的丞相还是并不算排斥的。
和董卓相比,曹操始终保持了对汉室的尊重和对百姓的安抚,这是导致他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的诀窍。
总体而言,董卓之所以没有像曹操那样成功,就在于他各方面居于劣势,却不用心去填补差距,而是一意孤行,只顾着自己眼前的享受。
而曹操志向远大,他的目光是非常长远的。为了实现目标,他可以隐忍许久,这就是大军阀和枭雄的最大区别。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