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只有两千残兵,诸葛瞻两万雄兵为何也打不过?
下面由历史记小编给大家带来蜀汉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被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偷袭成功?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三国之中,蜀国可以说是最为弱小的国家了。相比起占据天下十分之七的曹魏,有着三代士族基础和地利的孙吴,蜀国虽然说第一代的人才很多,但是在之后,蜀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在最后,在曹将邓艾和钟会的进攻之下,姜维独木难支,最后蜀国也走向了结束。
然而在这场灭亡蜀国的战争之中,最令人惊奇的就是绵竹之战了。这场战争中,带着蜀国最后的有生力量,却没能战胜已经非常疲倦的邓艾残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可以说这在历史上,算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将这场战争的结果,都归结在邓艾抓住了机会,而诸葛瞻太愚笨原因。但是回到正史之中,这场战争或许并不是演义中写的那样。蜀国七万雄兵以逸待劳,面对邓艾两千残军,最后战败了。有没有一种可能,是邓艾二万精锐对战蜀国的两万弱军。
据《三国志》的记载:“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可见在灭亡蜀国的时候,邓艾的手下起码就有着三万人,这还不算其他间接指挥的士兵。而在姜维和钟会相战之后,“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姜维见到自己兵少,于是就占据剑阁,开始打起了守城战。也正是因为双方都僵持不下,才发生了后来的绵竹之战。
在见到双方对峙之后,邓艾为了击败蜀国,于是特地上书给钟会。在《三国志》之中记载:“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可见在邓艾的战略之中,他早就已经决定好了要从小路突袭,然后趁机里应外合攻破内阁。然而要带多少人从小路走,却成为了一个问题。
从上文来看,魏军出来的时候有十万人以上,然而此时已经和姜维战斗过了,必然不会是完好无损。其次,姜维据守剑阁险地,钟会要想配合邓艾的计划,那必然要留下相当一部分精锐用来突破剑阁。所以邓艾要想深入腹地,带的人数不可能太多。那么就一定很少么?这也是不一定的。在《邓艾传》之中有记载,邓艾带着精锐们从山上滚下来,最后招降了培城的将领,又和钟会的部下田章一起在城中会师。可见在这个时候,邓艾的军队补给充分,也没有遇到有力的反抗,人数绝不可能和演义中记载的一样,最后只剩下了两千多人。
《三国演义》中描述道:“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邓艾带着这么多的兵,但是沿途走了数百里的无人之地,每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人马驻扎。仔细想一想,这可能么?邓艾的战略是带兵里应外合,引蛇出洞击败姜维。为什么要在一个七百多里的无人深山里,留下两万多人?哪怕是要维护补给线,那也可以通过减少士兵数,多带干粮来完成。演义中的描述从根本上和邓艾的战略是不符合的。
可见在最后绵竹对战诸葛瞻的时候,他绝对不止是两千人,也绝不是没吃饱饭的疲惫之师。而在《三国志后主传》中:“禅命尚书郎李虎呈送上蜀汉民簿,一共是户籍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带甲十万二千。”这个时候的蜀国,兵力就只有十万人,姜维带着至少一半的人把守剑阁,而这一半都是蜀国的精锐。此后投降的蜀军,抵御东吴和把守其他城市的蜀军,起码也要有着二到三万之上,这些能够马上调用的部队,又有多少是精锐呢?
在绵竹之战的时候,邓艾的手下并没有那么少,而诸葛瞻的士兵,恐怕也没有演义中记载的那么多。并且在战术上,姜维面对邓艾的时候都要吃亏,又何况是担任文职、并没有积极北伐的诸葛瞻呢?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