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儿子朱棣继位?

历史故事 𝄐 0

朱元璋心里只有朱标,哪怕是朱标死了,那这个皇位也得是朱标的儿子来继承,这就是爸爸对长子的爱。

至于朱棣,他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如果单纯论能力,朱棣远远强于朱允炆,而且朱元璋的其他的几个藩王儿子都比朱允炆强,如宁王主权,他甚至比朱棣更适合做皇帝,年轻有为。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儿子来继承太子之位呢,而是传位给了朱允炆呢?

第一,朱元璋独宠朱标父子。

虽然说每个孩子都是朱元璋的亲儿子,但是总有某个儿子是父亲特别垂爱的,朱元璋虽然是开国之君,但是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面对自己的众多儿子,他也有比较偏爱的一个。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儿子朱棣继位?

朱元璋当年最喜欢的就是大儿子朱标当年,因为马皇后没能给朱元璋生下一儿半女,把朱标过继给马皇后以后,朱标成为了嫡长子。对于这个嫡长子,朱元璋重点培养,什么都给朱标最好的,反观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是“散养”长大,与朱标根本没办法比。

可不幸的是朱标还没坐上皇位就去世了,悲痛的朱元璋只好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孙子身上,对自己四子还是原来那样不温不火的态度。

当然,朱元璋喜欢孙子朱允炆不仅仅是因为朱标,朱允炆的表现也确实可圈可点。

朱标生病时,朱允炆昼夜不离左右。朱标死后,朱允炆哀痛非常,竟至于消瘦,连朱元璋也感动了,安慰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一个晚年丧子的老皇帝,和一个少年丧父的孙子,一句“顾不念我乎”让我们看到了朱元璋的慈爱。王朝崇尚以孝治天下,朱标生前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而仁孝的朱允炆让朱元璋看到的朱标的影子。

成王败寇,朱允炆的无能懦弱和不堪重任,是他四叔朱棣及其后任帝王们的一种抹黑而已,当年朱标病死后,朱允炆守孝期间,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曾经安慰的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眼中,宝贝孙子的仁孝和好学,日后将会是一位仁君。

朱允炆性格宽厚并且孝顺,朱元璋明白打天下需要残忍和强权,可是治理天下却需要朱允文这样的君主,现在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在策略上需要一位宽厚仁者的君主,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而朱允炆是符合这个特征的。

既是第一继承顺序,又有贤德,朱允炆自然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考虑对象。

朱元璋不惜自己背负骂名,早已“一日斩十候”、“火烧庆功楼”,为废除丞相制他前前后后杀了不下两万人,导致整个帝国都陷入白色恐怖中,这一切都是为了孙子荡除了功臣悍将,以免他们威胁他的帝位,朱元璋还特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完全杜绝了外姓篡权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孙子有多重视。

第二,祖制不可更改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规矩。

朱元璋在朱标没有死的时候就制定了《皇明祖训》来确定了皇室传承以及子孙待遇等等。正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允文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嫡长子,所以,朱允文是太子,是储君。朱允文死了,也就是嫡长子没了,是不是就可以朱棣了呢?不是。朱允文是朱标的嫡长子,长子长孙,仍然是立储优先考虑的。

朱元璋之前,历史上不乏长孙即位的案例。

南齐永明十一年,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去世,萧赜几乎毫无犹豫的立了嫡长孙萧昭业。

金大定二十五年,世宗完颜雍的太子完颜允恭去世,完颜雍同样立了允恭之子完颜璟为皇太孙,是为金章宗。

元世祖忽必烈太子真金死于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同样选择了真金第三子铁穆耳,而不是真金的兄弟们。

即使朱标没有儿子,从立储原则上看,朱棣也不可能被立为储君,因为,朱棣还有哥哥。

太子朱标一死,按照以往朝代的大部分做法,肯定是传位给其他的儿子来继太子位。可是朱元璋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有能力的儿子都就藩戎边,身边的儿子又都是些窝囊废。

朱元璋无论传位给谁,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肯定会动摇国本,如果传位实力藩王,必定会引起其他实力藩王的不满,这对新立之君带来非常大的反叛隐患;如果传位给朝中平庸皇子,那就更不得了,此皇子不但要稳定朝中大局,还要应对就藩戎边的兄弟藩王的觊觎。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儿子朱棣继位?

朱标在死期间,朱元璋非常的明确的确定了朱标的太子地位,而且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朱标继承大位的地位,朱标既是长子,更是朱元璋在朝中重要的助手,他的威望和地位不是其他皇子可以比拟的。

朱标先于朱元璋死了,太子之位的空缺其实并没有让朱元璋有更多的困惑,朱元璋从原来的皇位传承的制度来看,就是让朱标一系来传承,老子死了,还有儿子,而且朱标还不止一个儿子。

朱元璋让朱允炆来继承皇位,既可以让外地藩王彻底死心,继续执行朱元璋的强藩护国,中央集权的国策。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