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有何不同?两场战役对曹操有什么影响?

历史故事 𝄐 0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有哪些不同点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记小编告诉你。

  东末三大战役中的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最为经典,影响也最为深远,是推动中国历史走向之战。然而,有人疑惑,官渡之战,袁绍从此一蹶不振,几年之内,被曹操全部消灭,而赤壁之战,曹操也是完败,虽然从此无力南下,但依然是三国的老大,并没有被南方的孙吴政权等消灭。其实,表面上来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决定历史走向之战,但这两场战争有着本质的差别,最终决定了结局有所不同。

image.png

  一是官渡之战袁绍的大本营被攻破,而赤壁之战只是外战。 官渡之战的结果是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就攻破,大本营是一个政权的象征,随着大本营被攻破,人心涣散,手下另有打算,如许攸、陈琳、张郃、高览、辛毗等一大批谋臣武将都是因为官渡之战,袁绍大败而投往曹操的。所以,官渡之战后,袁绍要想东山再起已不容易,因为有能力的人都不再依附他,何况,袁绍这些手下有能力的人都知道他的弱点,现在,帮助曹操打袁绍,更是不费吹灰之力。而赤壁之战,曹操亲率80万大军(实际不到16万大军再加上刘淙降军不到8万约23万左右),在原刘表的根据地赤壁与孙刘联军3万军队大战,也就是说在其他国家的地方发动战争,最终曹操虽然完败,但他的政权组织形式依然完整,国家架构还在,内部人民的思想相对稳定,人心未散,也没有手下高级将领投降敌人,所以,曹操虽败,但无损形式,只是脱了一层皮而已,可以东山再起。

image.png

  二是曹操意在取代,孙刘意在自保。 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政权和曹操政权的最后对决,都想一战取代对方,所以,都是以全部实力倾巢而出,所以,战争的结果不是两败俱伤,而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官渡之战的结果无论谁赢谁输,都是一方取代另一方,最终曹操在这场生死大战中取得胜利,那就意味着曹操取代了袁绍。而赤壁之战并非如此,曹操也非倾巢而出,孙吴也非全力出击,曹操只是率领了23万左右的大军,孙吴也只是出去了3万左右的大军,决战在两国的边界,双方都有退路,这场战争谁赢谁输,都不能很快消灭对方,何况,孙吴包括刘蜀政权,都意在自保,只想将曹操打败,让曹操知难而退,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一。所以,赤壁之战的孙刘联盟都没有想到彻底消灭对方,这也是曹操失败后能够全身而退的根本原因,孙刘联军也就没有想过能够消灭曹操。

  三是两之战后核心的结局不同。 官渡之战,袁绍作为核心,因兵败忧郁而死,这样,袁绍政权失去这一核心之后,其子要想迅速取代,不是说其能力有问题,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何况,两子并不团结,还发生内讧,这就加速了袁绍政权的灭亡,而赤壁之战后。作为战败方的曹操政权,其核心曹操健在,并没有因战败而死去,核心在,人气也就有,凝聚力也还在,所以,曹魏政权就不会自动瓦解。

image.png

  四是两场战争的人心向背有本质的区别。 官渡之战袁绍真正被打败的根本原因是曹操了解他清清楚楚,因为为曹操谋划这场战争的核心谋士郭嘉、荀攸都来自袁绍曾经的手下,对袁绍的军事部署的特点,军队的战斗力,以及攻防等方面都了解的清清楚楚,可以说袁绍军队在曹操军队面对就是透明的,而且,在战争过程中,不断有手下重要人物投降曹操,如许攸、陈琳、张郃、高览、辛毗等一大批谋臣武将,而袁绍对曹操军队的部署并不知情,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袁绍焉能不败?而赤壁之战完全是两军对擂,彼此都忠心各为其主,没有重要人物的倒戈现象,都是各自在自己的阵营中谋划对方,所以,最终胜者一方在追击时有所顾忌,这也是曹操最终能够顺利逃回老家的根本原因,虽然大败,但人心相对稳定。正是人心向背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战争结束之后败的一方内部核心的凝聚力不同。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