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曾遭白起围困两个月,廉颇李牧为何不去救他?
长平之战中,白起将赵括围困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中,赵括组织士兵多次突围,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也给秦军造成了重创,使秦军伤亡过半,以至秦军在长平之战大胜后,因伤亡过大再不适合继续攻打赵国,这才罢兵,准备休养生息,来年再战,让濒临死亡的赵国也有了喘息之机。
长平之战是赵国的生死存亡之战,为何白起围困赵括长达两个月时间,赵王不派廉颇和李牧率兵去救他们。这样他们可以里应外合,前后夹击秦军,既可以让秦军分心,又可以减轻赵括的压力,虽说不一定能够击败秦国,但是可以增加赵括突围的几率,赵括也不会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
长平之战的起源是秦、赵两个争夺上党郡,秦国强大后,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灭六国的策略,首先出兵攻打魏国,然后出兵攻打韩国,但在秦国攻打韩国时,韩国为了保全自己,提出将上党郡给秦国来换取和平,但是上党郡百姓不同意,他们要求将他们划分给赵国,来换取赵国的出兵相助。
赵王为了上党郡的几十座城池,同意出兵帮助韩国。
表面上看,赵王为了几十座城池招惹强秦,是件很愚蠢的事,但从大的层面来说,赵王这样做没有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韩赵两国唇亡齿寒,赵国若坐视秦灭掉韩国,自己也就离死亡不远了,毕竟秦国的野心是灭掉六国,而不仅仅只是得到韩国的十几座城池,所以赵王出兵帮助韩国也是帮助赵国。
但此事招来了秦国的不满,他们开始出兵攻打赵国。由于秦国实力在赵国之上,所以秦国接连几次战胜赵国,并夺取了赵国的数座城池,赵军在名将廉颇的带领下采取了防御措施,坚守不出,这让双方陷入了相持阶段,谁也拿不下谁。
秦军是劳师远征,时间一久,它的粮草就不够了,这也让秦军内部出现了骚动,秦军主将也急躁了起来,他们为了打破僵局,决定利用反间计。秦军放出谣言说秦军害怕的是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而不害怕老将廉颇。赵奢曾率兵击败过秦军,所以在廉颇久战不胜、且不敢出击的情况下,赵王希望赵奢的儿子赵括,能和赵奢一样率兵击败秦军,所以赵王撤换了廉颇,让赵括出任赵军主帅。
结局证明,赵王的这个决定错误之极,廉颇的坚守让双方僵持不下,但同时由于赵国是本土作战,所以它的物资补充要比秦军充足的多,面对的困境也比秦军少,再假以时日秦军必撑不下去会被迫撤军,但赵王撤换廉颇后,换上的赵括虽然有才,但没经验,夸夸其谈可以,实战能力很弱,远不是白起的对手。
最终赵括被白起诱敌深入,将他们包围并全部坑杀。在赵括被包围的两个月时间里,除了赵括再一遍遍率兵突围,想办法自救,赵王也如坐针毡的想办法营救他们,但怎奈实力太弱,救不了他们。
赵括带去了四十万大军,这几乎是赵国的全部兵力,所以当赵括被包围后,赵王身边即使有廉颇、李牧这类名将,但由于他身边没有像样的军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廉颇和李牧这两大名将,在没有军队的情况下也难有作为。同时,秦王还亲到河内郡,给当地百姓加封爵位一级,并征调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长平战场上去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赵国派出军队救援赵括,但实力太弱,突不破秦军的防线,其他诸国也派出了军队支援赵括,但是在秦王亲自出面的动员下,秦国的百姓大量加入到了长平之战中,他们组成了一道牢固的防线,使诸国援军难以突破,最终造成了赵军长平之战的全军覆没,也使得诸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实力。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