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才高八斗,为何他斗不过看似忠厚的曹丕?
曹操留守的邺城,成了当时名驰遐迹的文人荟苹之地。曹植在这样的社会、家庭环境的薰陶下,加上自己的天赋与勤奋,很早就有才名而受时人推重。
曹植十余岁能诵读诗、论及辞赋十万言,并写得一手文采斐然的好文章。对于他的如此才情,曹操开始也不相信,怀疑他的文章是请人代作,总想找个机会当面考考他。210年冬,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觉得机会到了,便以突然袭击的办法,通知几个儿子来到台上,各写一赋盛赞铜雀台。
曹植握笔,略加思索,便一而就。然后恭敬地将《登台赋》双手呈给曹操。曹操览毕大喜,不禁叹赏不已。当然,他不便当面过于夸奖,只点点头,淡淡说了句“此赋可观。”
不料,曹操的这一思虑,竟遭致曹植后半生的颠离困苦。曹操自从动了立嗣的念头后,便开始有意识地给曹丕、曹植一系列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想进一步考察他们兄弟二人,在治理国家方面,谁更有才能。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曹植二十三岁,被改封为临淄侯。
临淄在平原郡的东边,靠近大海,有渔盐之利,比平原郡富足。但即便如此,几经战火焚劫,这里也百业凋敝,户口大减。
曹植在封地常常微服出访,看到人民饥寒交追的凄惨景象,他暗下决心,要展才智,安邦定天下,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曹植在临淄没住多久,又被曹操召回邺城。原来曹操将亲率大军讨伐孙权,要曹植留守邺城。邺城乃曹操发祥之地,是他休养生息的大本营。
命曹植留守邺城,足见曹操对曹植的信赖与期望。建安二十年,曹植二十四岁,又随父西征张鲁。大败张鲁后,曹操班师回京,于建安二十一年进爵为魏王。立哪个儿子当魏王太子,这问题更显得迫在眉睫了。
然而,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植由于公子哥儿的任性所为,失掉了曹操的宠爱。公道地说,贵为公子的曹植,身上的纨衿气是不多的。曹植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在和文人交往中,也很少摆公子架子。曹植也就获得,当时不少文人的好感与拥戴。而且曹植生性恬淡,不事奢华,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派头。
但有时,曹植也使点贵家子气,任性而为。一次,曹操离邺城外出,曹植在一个随从的怂恿下,竟私开王宫的大门—一门,乘车到只允许王公本人行走的“驰道”上跑了一圈。
曹操闻知,大为震怒,立即杀了他的随从,并迁怒于曹植,深责他蔑视法度,辜负了自己的信任。曹操历来执法极严,曹植明知这点,竟敢以身试法。在曹操看来,曹植简直是不把他这个父亲放在眼里。这确使曹操伤透了心,从此,尽管曹植多次认错,一再请求宽恕,然而,曹操对他的信任毕竟大不如前了。
曹植还有一个弱点,就是贪杯误事。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败,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解围。临行前,曹操派人去叫曹植,欲吩咐军机要事。
不想,曹植被曹丕灌得酩酊大醉,不能前来。曹操大失所望,于是,当即下令收回成命,取消了曹植的南中郎将军职,不让他率兵出征了。曹操更为不能容忍的是,他发觉曹植竟与一些人串通一气弄虚作假,欺骗自己。曹植的好友杨修、丁仪、丁廙等人,很赏识曹植文武双全的才华,极盼他能定为太子,以继大业。
于是常常为曹植出谋划策,博取魏王欢心。曹植每次应召,他们往往猜测曹操心事,预先设计一些方案,教曹植应对。这本为关心曹植,不想却弄巧成拙,害了曹植。
一次,曹操的问题尚未讲完,曹植便急不可耐地作了回答。曹操大起疑心,一再追问何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曹植不敢隐瞒,只得供出杨修。曹操心里很是不悦,深怪曹植品行不端,竟矫情迎上。曹操三思之下,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正式立曹丕为太子。
太子名位虽定,但曹操还在犹豫,不断测试曹丕、曹植二人的才情胆识。一次,曹操命曹丕曹植同时走出邺城的一个城门。事先,他命令守门者不得放行。曹丕到了城门,见守门人奉令闭门,便转回去了。
曹植则斩兵夺门而出,寶操先是为曹植的果敢精神高兴,待知道这原来又是杨修所教,曹操顿时大失所望。曹操痛心地认为,曹植本无经邦治国的胆略、才情,一切均为他人操纵。
且小小年纪,就如此不诚实,将来终难成大业。至此,曹操悉心稳定太子曹丕的名位,并借故杀了曹植的好友杨修,曹丕终于成了夺嗣的获胜者。
其实,曹操哪里知道,貌似忠厚的曹丕更是工于心计。曹丕同样拉拢了大批党羽,为他造舆论、出计谋,同样玩弄权术,骗取信任,只是手段更巧妙、更隐晦罢了。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