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念的身世如何?真正的贵族小姐,美人并不迟暮
初见郑念的照片就被震撼了,瞬间明白了什么叫高贵的优雅,照片中已步入老年的她身着一件黑花蓝底旗袍,她有一双老年人罕见的、幽邃晶亮的眼睛,鹤发童颜,状态从容淡然,从眉眼就可以判断,她年轻时一定是位不折不扣的美人。时光虽然磨蚀了她的容颜,但那种超脱于时空的气定神闲使得她依旧惊艳,这美丽无关乎容貌,都说美人迟暮,可这岁月好似忘记她了一般,只留下难以忘记的婉约气质。
郑念一生只出版过一本英文版的自传“【【微信】】ai” ,中文译名《上海生死劫》。《【【微信】】ai》的译者程乃姗评价郑念:她是一名真正的名媛。在程的博客中曾经这样评价着:一位真正的贵族不在他生来就是个贵族,而在他直到去世仍保持着贵族的风采和尊严。
郑念,原名姚念媛,1915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民国高官家庭,从小就过着贵族般生活的她,并没有被宠成刁蛮任性的大小姐,反而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北平燕京大学,后又赴伦敦留学并获硕士学位。
还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郑念,就曾四次登上北洋画报封面,成为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由此引得一片官宦子弟的追求,本来凭借她优渥的家世及美貌,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那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是她思想开放,自有一套行事准则,她并没有像大多数女子一样,接受家人挑选的良配。留学英国时,她与家境一般但才华横溢的郑康琪相爱了,并不顾家人劝阻与之结婚。
1937年,郑念夫妇完成学业归国时,已经爆发,两人投奔重庆,郑康琪在外交部任职,随后被派驻澳大利亚大使,担任了长达7年的外交官。婚后的日子是幸福美满的,在这里,他们有了他们的宝贝女儿郑梅萍。
1948年秋,郑念一家回国 ,他们一心想为祖国效力,两人没有入台,而是留在上海。郑康祺曾担任市长陈老总的外交顾问,后又出任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可以说,郑念的前半生,基本上是风和日丽的,“他们住在市中心绿荫中半遮半掩的三层小洋楼,有仆人数名,专门的厨师、管家,国内外银行都有存款,活精致优裕。家里陈设明清古董,穿旗袍而不穿解放装,出门有车接送,喜好研究古玩,家里陈设全是明清时期的古董瓷器,朋友也以居多。”──她的英国朋友说,她家“是这个色彩贫乏的城市中一方充满幽雅高尚情趣的一方绿洲”。而当时偌大的上海滩,保持这种“解放前”生活水准的不过十来户。郑念自己也说,“我的居所,虽则称不上华厦美屋,但就是以西方标准来说,也可属于趣味高雅的了”。
直到1957年丈夫因病去世,郑念的生活一下子就失去了重心,悲痛欲绝的她自此改名郑念:寓意一生思念。在丈夫去世之后郑念继其夫在上海任职壳牌石油公司,担任英国总经理的助理,直到“文革”爆发。本以为丈夫去世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不料这只是灾难的开始。当时郑念原本可以调到香港壳牌公司,无奈女儿不想去境外,梅萍已在上海制片厂当演员,她也不放心女儿独自生活。一切都是阴差阳错,“文革”一开始,她想走也走不了了。
郑念因为留学英国的身份,且长期供职外商公司,在文革期间,被控为英国的间谍,当局为逼她认罪,有漫长的六年半被单独监禁,受到轮番审讯、拷打,各种刑法花样百出,最残酷的时候,由于长期沉重的手铐和残酷的鞭笞,双手伤口受到了严重的感染,疼的最厉害的时候郑念连衣服扣子都系不上。精神和肉体难以承受的折磨,对女儿的担忧,无人交流的孤寂&【【微信】】;&【【微信】】;也曾令她身心俱疲、消沉绝望,还几次因肺炎、大出血病危住院。
在那个颠倒是非的年代,很多人受不了折磨,纷纷“揭发”身边的人,但郑念始终坚持做自己。读《上海生死劫》,最触目惊心的,不是她饱尝的万般磨难,而是她在苦难中呈现的倔强与尊严,从她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她非凡的个人勇气、原则和智慧。在牢狱中受尽非人的折磨,有人好心劝她放声嚎哭来引起恶势力发善心,她坚决不从:“我每每看到有人放声大哭,总觉得十分不安,就像看到有人被剥去衣衫裸露着身子似的。我们自幼就接受了要抑制自己感情的教育。为了不轻易掉泪,我作了长年努力来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渐渐地,我已把哭泣视为软弱无能的表现。”
“那时候我觉得,无论我受多大的苦,绝对不能做假供。假如做了假供,这个案子就结了,但以后谁来为我来恢复名誉呢?”她从未屈服,坚持为自己抗辩。甚至连看守所的人都认定,没有一个犯人像她那样“顽固”。所幸,黑暗总会过去,1973年,郑念被无罪释放,她终于重见天日,本以为可以见到久违的女儿,却收到郑梅萍自杀身亡的消息。面对酷刑不掉眼泪的她,却因失去女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我竭尽全力,为了生存而付出的种种代价和磨难,瞬间失去了意义。我只觉得四周一片茫然,似乎一下子全给掏空了。”从此,她再也没有至亲的人了,她最最牵挂的两个人都先她一步而去了。
难以想象失去至亲的郑念心中的痛楚,但她没有因为失去了唯一的女儿而消沉,反而斗志昂扬,动用一切关系追查女儿死亡的真相。后来查到女儿是被人活活打死后,扔到楼下的。最终,她的罪名被全部平反,女儿的冤案也得到昭雪,凶手胡永年伏法。
1980年,毫无牵挂的郑念去了加拿大,随后定居华盛顿。虽然去美时已65岁,但郑念很快使自己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诸如高速公路上的驾驶、超市购物及银行自动提存款机&【【微信】】;&【【微信】】;当然,她不否认“&【【微信】】;&【【微信】】;当落日渐渐西沉,一种惆怅有失及阵阵乡愁会袭上心头”,但她仍“次日清晨准时起床,乐观又精力充沛地迎接上帝赐给我的新一天”。1987年,郑念以个人经历创作的小说《上海生死劫》在英美出版后引起轰动。
命运把郑念的生活蹂躏成一张张皱纸,但这个双鬓落雪的老人,却始终散发着一股浑然天成的从容优雅,她独立生活,写书,参加演讲,资助青年学生,她即使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依然不失理智与信念,坚强地生活。郑念的强大,就在于面对任何绝境,她从来不向命运屈服,经历半世浮沉,她的笑容永远干净温和。著名学者朱大可这样评价:郑念,比古瓷更美更硬的灵魂。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