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是何许人?七十岁之后开挂的百里奚口碑怎么样?
百里奚这个名字却很少被人知道,甚至在很多书籍中不一定是真的 历史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商鞅达到事业巅峰的时候问赵良,你看我跟秦国历史名相百里奚比怎么样?
赵良回答,百里奚从一个放牛人做到相国,可秦国没人嫉妒他;他几次扶助晋国国君继位,为秦国赢得了民心;在他的治理下,秦国征服了整个西戎。即使有那么大的功劳,百里奚累了不坐车,热天不打伞,出门都是步行。他死了以后,秦国男女老幼都为他留下眼泪,这样的德性,是你没法比的。
商鞅的功绩,我们都是有所耳闻的,那么赵良口中的百里奚是何许人也哪?其实,百里奚的人生比绝大多数人都要曲折,因为他在七十岁之前,一直都在折腾。
百里奚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本事不错,就外出游历,想某个一官半职的,施展才干。可工作哪有那么好找啊,在齐国的时候,百里奚非但没有当上官,还落魄到靠讨饭为生。就在百里奚最窘迫的时候,一个叫蹇叔的人伸出了援手,他给百里奚提供食物,还提供住所。
在蹇叔这里安顿下来以后,百里奚又燃起了雄心壮志,当时齐国的国君是篡位上台的无知,无知为了巩固势力,招揽人才,百里奚就想去投奔。蹇叔拦住了他,这样的君主不能去服侍,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无知就被杀了,百里奚逃过了一劫。
离开齐国之后,百里奚来到了周朝的国都。周王子颓很喜欢牛,巧了,百里奚在离家之前,就很擅长养牛,他就靠这个本事去投奔王子颓。就在王子颓打算任用百里奚的时候,蹇叔出现并告诉他,王子颓的前景一点都不好。蹇叔预料的很准,后来王子颓发动叛乱,结果失败被杀,百里奚又捡了一条命。
百里奚又辗转到了虞国,这次不但蹇叔不看好虞君,就连百里奚自己都觉得,在这里不会有好前途。可自己已经渐渐老去,百里奚怕过了这个村就看不到店了,还是委身去侍奉虞君,做了虞国的大夫。
这次百里奚和蹇叔都算对了。虞君因为贪图小利,借了一条路给晋国,晋献公就此把虞国的邻居虢国给灭掉了。回过头来,又捎带灭了虞国,百里奚也成为晋国的俘虏。
晋献公可能是为了羞辱虞国,在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的时候,打算把原虞国大夫百里奚当做奴隶陪嫁。百里奚得知消息以后,羞愤之余逃走了,他逃到了楚国,又被抓住了。在楚国,他的童子功又派上了用场,专门负责放牛。
百里奚再次遇到了贵人,有人告诉秦穆公,原计划陪嫁过来的百里奚,是个难得一遇的人才,您要想办法把他赎回来。秦穆公非常爱惜人才,就打算花重金去楚国赎百里奚。那人又劝他,楚国也爱惜人才,你肯出这么大的价钱,搞不好百里奚就被楚国截胡重用了。
结果,秦穆公就按照奴隶的市场价格,花了五张黑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赎身了。
此时的百里奚,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头了,可是那股子精神劲还在,在交谈之中,他的阅历见识,他的治国理念,深深打动了秦穆公。秦穆公大喜过望,任命百里奚为相,百里奚又举荐了蹇叔,从此两位老人家开始为秦国效力。
就在百里奚得遇明主春风得意的时候,那个企图羞辱他的晋献公去世了。晋献公的两位公子夷吾和重耳纷纷外出避难,夷吾主动向秦国提出保护申请,答应回国之后送一片土地作为报酬。百里奚亲自带兵护送夷吾回国继位,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是个很不讲究的人,继位之后就把送土地的事情,给赖过去了。可是等晋国发生旱灾的时候,又腆着脸来向秦国借粮。这时候百里奚对秦穆公进行了规劝,夷吾虽然不地道,可是现在挨饿的是晋国的百姓,粮食还是要借的。
虽然再次得到了帮助,可晋惠公不改本性,在秦国发生旱灾之后,悍然出兵前来侵犯。这一次他得到了报应,被秦军是生擒活捉。还是百里奚,他力主放掉晋惠公,来保持两国的友好关系。
晋惠公去世以后,百里奚又辅佐秦穆公,从楚国接回了晋国的另一位公子重耳,护送重耳回国继位,就是晋文公。
百里奚看的很长远,晋国是秦国和中原诸国之间的联系,也是惹不起的大国,所以他一直苦心维护秦晋之间的关系。可是秦穆公并不这么想,在晋文公去世以后,他开始按捺你不住了,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的两个儿子为将,偷袭郑国,这也是为了对抗晋国做准备。
百里奚和蹇叔是苦苦的相求,他们不希望秦晋交恶,更不希望为儿子和秦军将士收尸。可这一次,秦穆公没有听从,结果被晋国在崤山打了个埋伏,秦军几乎全军覆灭,孟明视等三位将军被俘之后,侥幸得以回国。
秦穆公这才知道自己错了,之后秦军又两次攻打晋国,虽然拾起了丢掉的面子,可秦穆公已经深深的明白了,百里奚说得对,晋国只能讲和,不能图谋。
这时候,百里奚又给秦穆公指明了方向,既然不能东进,那就好好看看西边吧。当时西方有好多小国家,我们简称西戎诸国,在百里奚的谋划之下,秦穆公的积极执行之下,那一年百里奚亲自带兵攻打西戎,几十个小国家的土地,都被划到了秦国的名下。
听到秦国收服了西戎诸国,感慨良多,要知道,当年的周平王,就是被西戎从西边赶到东都洛邑的,所以他派人送给秦穆公金鼓,表示祝贺。这么一来,秦国的面子和里子就都有了。
百里奚了不起啊,七十岁才遇到明主,可一点都没耽误他发光发热挥洒人生,秦国能够立足西方,百里奚的功劳足以载入史册。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