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何在盛世造反 他哪里来的勇气呢
安禄山为何在盛世造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达奚珣以下数人暂任丞相各职。至此,安史之乱成为历史上浓厚的笔墨,挥之不去。虽说已经称帝,但安禄山的底气似乎颇显不足。
在李光弼大军直奔范阳时,安禄山勃然大怒,大骂部下:“汝元向我道万全,必无所畏。今四边若此,赖郑、汴数州尚存,向西至关,一步不通,河北并已无矣,万全何在?更不须见我。”
以上可见,安禄山无疑有些底气不足,但为何他还要谋反篡位,将大唐盛世搅得翻天覆地呢?
第一,利用唐朝之弊
纵观大唐军事制度,可谓外重内轻,节度使拥兵自重,尤其是当时时任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更是坐拥麾下十八万将士,让人胆寒。反观大唐中央朝廷,府兵制荡然无存。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功勋武将受尽权贵排斥,边镇武将也已经脱离府兵系统,沦为节度使的私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禄山方才有胆做出谋逆之举。
而且安禄山对武卒将士待遇极佳,这使得安史之乱覆灭多年后,安禄山的牌位仍然受到昔日安史叛军将领们的祭拜,直到代宗年间才被毁灭,足以可见安禄山在当时的人气有多么强盛。
再者说,自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后,他多次入朝便留了心眼,那就是考察关中道路,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朝廷君臣的胡乱之举
事实上,安史之乱发生时,大唐并非衰颓之世,反而是一番盛世局面。虽然安禄山军力充沛,但唐朝河西驻军就有二十四万,而且因为常年与吐蕃交战,二十四万皆是精兵强将。按照当时的地图部署,安禄山若敢南下,李光弼郭子仪的军队就能直接攻入安禄山的大本营,无论从正面争锋还是侧面消耗,安禄山本没有胜算。
可就是因为杨国忠的存在,让安禄山看见了胜利的希望。杨国忠此人,为抢政绩发动南诏战争,因其胡乱指挥导致全军覆没,蝴蝶效应下,长安洛阳的防务也彻底瓦解,加上杨国忠多年把持选官权力,受贿金钱,出卖官衔,以至于各大机构鱼龙混杂,正好给了安禄山机会。
当然,对于安史之乱,唐玄宗也难逃其咎。安禄山能够走到谋反的那一天,其实就是唐玄宗昏聩执政的结果。后来他醒悟过来,经过一番冷静的应对后,唐朝军队已经将安禄山大军拒在潼关之外,与此同时,郭子仪等精锐军队正朝安禄山大本营发起进攻,眼看着安禄山大势已去,即将失败。
就在这时,唐玄宗却私心作祟,怀疑潼关将领哥舒翰不忠,于是下令哥舒翰主动出击。于是,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逃跑。即将被平息的安史之乱,彻底演变成一场战祸,让昔日的盛唐繁华,沦为一纸空谈。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