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姓郭的皇帝,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姓柴的?
后周郭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姓“郭”的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充满了赞誉,可见其人格魅力,他将皇位传给柴荣更是一大佳话。
郭威于公元904年出生于河北,其父郭简任顺州刺史,因此他也算是一名“干部子女”。可怜郭威才2岁时,其父就死于兵祸,母亲王氏带他去潞州的路上也不幸去世,年幼的郭威由远亲姨母韩氏抚养。
青年郭威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喜欢赌博,也喜欢打抱不平,说的好听是枭雄胚子,说的难听些就是个小混混。然而郭威在18岁时应招当了藩帅的亲兵,这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
因为郭威擅长习武且英勇多谋,当时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有意栽培他,郭威得到了读书学兵法的机会,整个人的气质都变得沉稳成熟起来。
然而这是一个兵戈相向、强者为王的乱世,不久李继韬被李存勖功灭,郭威被收编为后唐军队,后来郭威的上级换成了李嗣源,往后又换成了石敬瑭,直至拜入后晋大将刘知远帐下。
郭威在几次中为刘知远出谋划策,出生入死,深得刘知远信任。而后后晋被契丹所灭,947年,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郭威这位凭借军功升迁为枢密使,掌握着后汉的军权。
然而刘知远福气不够,只做了不到1年的皇帝就死了,临终前托孤于郭威,与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同受遗诏成为,五人共同辅佐二皇子刘承祐登上皇位。
郭威其实是很忠心的,刘承祐登基后爆发陕西三镇叛乱,郭威前往平乱,他在军中威望极高,两军交战郭威总是身先士卒,士兵受伤还亲自抚慰,军将一心很快平定叛乱。
然而刘承祐除了看宰相苏逢吉顺眼,对父亲留给自己的其他辅政大臣均不满意,他认为这些权臣架空了自己的权利,特别是功高盖主的郭威。于是小皇帝与宰相苏逢吉借辽军南侵,以北上御敌的理由将郭威调离京师,将他挪到邺都后,刘承祐开始肆意利用手里的皇权。
公元950年11月14日是个可怕的日子,杨邠、史弘肇、王章照例来上朝,一点也没有防备的他们行走至广政殿东廊,突然杀出数十个武士,三颗人头于刀光剑影间落地。刘承祐对众臣的解释是:这三个人有罪,他们要谋反。
众臣一时间不敢吭声,血气方刚的刘承祐抑制着内心的激动,还想继续把不顺眼的诛杀干净,他又下了几道密诏,其中就有一道针对郭威。然而一个胡作非为的皇帝是得不到绝对忠心的,诛杀郭威的密诏提前传信到了当事人手中。
郭威心冷了,对不起了刘知远,不是我老郭要负你,而你儿子如今要杀俺。郭威将计就计,将皇帝密诏中的涉及范围扩大了些,对手下称“天子要杀我与诸将”,并称“皇上年幼,不分善恶,肯定是受了苏逢吉等奸佞的蛊惑”。一时间愤怒的将士群情激昂,力拥郭威以“清君侧”之名杀入京城。
刘承祐得知郭威大军杀近,想也不想就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家属都杀了,也包括郭威养子柴荣的家眷,断了郭威的后路,同时也断了自己的后路。
过于自信的刘承祐到城外刘子坡观战,结果看到的却是后汉军队大败,刘承祐慌了,在奔逃中被乱兵杀死,苏逢吉见大势已去也自尽了。郭威顺利的攻破京城,其手下将士把营中黄旗撕裂,披在郭威身上,权作天子之服的黄袍,将士拥郭威上马并山呼“万岁”。
郭威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郭威在成为皇帝前就注重俭朴,成为皇帝后仍未丝毫松懈,谋事于国,心怀百姓,努力革除唐末以来的积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改革弊政使北方地区经济和政治形势趋向好转。郭威为人仁厚,刘承祐杀光郭威全家,郭威却善待刘承佑的母亲,堪称千古仁君。
郭威死时将皇位传于异姓一直是后世讨论的话题,其实柴荣原本称郭威”姑父“,当郭威还没有孩子时,郭家便收养了他,从小就生活在郭家。据说柴荣的名字已改为郭荣,只是人们仍习惯性的称为柴荣,从改姓来看,可见两人关系非常融洽。
郭威南征北战的时候,柴荣也一直追随左右,在郭威的言传身教下迅速成长,眼界和魄力也非常人,其处事能力和作战思想都让郭威很是欣赏。
因刘承祐将郭威全家杀掉,导致郭威身边只剩下柴荣这个养子了。另外,郭威还有一个侄子叫李重进,但是从没有考虑过传位给侄子,主要还是因为李重进没有什么领军治国的才能。在乱世中,传位给柴荣是最好的选择,也难怪有人称郭威是“中国好姑夫”。
而柴荣也用事实证明自己不负所托,他接手后周时疆域狭小,四周强敌林立,生存压力极大。但柴荣是个大才,他在郭威的基础上再次推动了后周全面发展,只用了五年半时间,就进行了成功的大改革,把一个并不被人看好的中原小王朝,打造成威震天下的超级军事机器,可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将后周推向鼎盛。
柴荣北伐,契丹被吓的肝胆俱裂,无数契丹人鼠窜逃入西山,辽主耶律璟也已准备放弃幽燕。可惜上天给柴荣的时间太短了,39岁就不幸驾崩,让赵匡胤捡了个便宜。赵匡胤模仿郭威的夺位剧本,演了一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周是种树的,宋是摘果的,后周名气不大,主要是宋朝的顺利发展掩盖了本该属于后周的辉煌。严格来讲,后周不算是大一统朝代,但它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周的建立,使乱世中国重归统一的步伐加快,而这一切皆依赖于郭威之功与柴荣之力。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