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大宋王朝的创立者,对待敌人竟这般仁慈
大宋王朝的创立者,对待敌人竟这般仁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五代之君主,不论是出身“贼营”的朱全忠,还是在漠南跑马的李克用,都是乱世之军阀,难脱莽夫习气,终究是用厉法驭臣、兵革治民。国家能得暂时之定,长远来看却尽是短命王朝。然而,纵观登极前后的表现,似乎这位夹马营中出身的赵匡胤,在一开始就与前代的奸雄们有所不同,他试图用宽厚仁义的古老法则,来开创一个崭新的新时代。
一、优待敌国君臣
相比于历朝的,赵匡胤对敌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宽大的。首先是优待后周皇室。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时,就曾谕令臣下,后周的太后和皇帝都曾经是我的君上,严禁臣下惊犯。登基称帝之后,“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据《宋人轶事汇编》,赵匡胤对于后周王室的厚待与保护,刻在了只有历任宋朝统治者知晓的石碑遗训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戳,亦不得连坐支属”。
宋太祖也优待后周留下来的大臣,文武官员大多沿用,甚至宰相人选都未曾变动,仍是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旧臣。而对于南方的官吏,宋太祖并未赶尽杀绝,而是能留用的便留用。比如平湖南之后,就“文武官吏并依旧仍加恩,立功者优其秩”;平蜀之后,“伪文武官将校奉昶来降者并委。”附于这些小朝廷的宗室不仅未加罪,还能位列朝堂。孟昶投降后,不仅自己受封秦国公之高位,其长子也封泰宁节度使,几个弟弟都官至将军。平灭南唐之后,李煜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
在交战的时候,赵匡胤努力做到不伤旧国君主之分毫。攻南唐时,太祖告谕统帅曹彬,“勿伤城中人。若困兽犹斗,李煜一门无加害。”为了谨遵上旨,曹彬施计装病在床,待诸将来看望之时,告知他们只有约定盟誓“破城不杀一人”,自己的病才能好。要费这样大的力气统一下属“无杀戮”的战线,可见在交战中也做到仁厚有多么困难,而赵匡胤逆五代屠戮的潮流而行的决心又是多么大。
在对待被俘的南唐后主李煜上,赵匡胤先是“见李煜于楼下,不用献俘仪”,随后封李煜为违命侯,子弟臣僚班爵有差。蜀主孟昶投降,赵匡胤极尽欢迎之礼,将皇宫的大帐拿出来迎接,又分以鞍乘,皇弟赵光义还亲自在玉津园为其慰劳洗尘。对待孟昶之母李氏,赵匡胤竟称之为“国母”,待遇非常优厚,承诺在平灭北汉之后,送李氏回山西老家。
纵观赵匡胤一朝,所灭各诸侯国的国君全在朝廷高位上安然度过,没有一人受到杀害,有的留用继续坐镇一方,有的则赴京做王。比如湖南节度使周保权,在湖南被平灭后,“诣阙待罪,诏释之,以为右上将军”。荆南节度使高继冲投降,高家在当地根深叶茂,赵匡胤并不忌惮,仍留用他做荆南节度使,只是加派了王仁瞻来做巡检。其后易镇武宁,“几十年委政,僚佐部内亦治。”仍给予了其很大重视。
对待敌国君主,能够容忍其活下来且给予优厚待遇的,在历代帝王中实属少有。正如吕祖谦在《宋朝大事记》云:“自古平乱之主,其视降王不啻仇绚,而我太祖待之极其恩礼。刘鋹,巵酒饮之释疑;李煜,一门戒无加害。……仁心仁闻,三代而下,即未之闻也。”
但凡王朝草创,多起于战祸连年的乱世,百姓饱受涂炭之苦,十分渴望治世能君的出现。《陈书·虞寄传》:“且兵革已后,民皆厌乱”,民众渴望的这位君主,不仅要有混成一统的雄才伟略,还要能爱护民力、休养生息,好好涵养眼前饱经沧桑的国家。宋太祖就是这样一位顺应时代的皇帝。
爱护百姓,禁止剽掠,早在赵匡胤登基之前,就成为了与翊戴众将领缔结的唯一盟约。不过这也是当时赵匡胤阵营中的一种共识,在赵匡胤发语之前,赵普就对诸将说道:“若能严敕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
赵匡胤随即被“拥逼”为主,他与诸将盟誓,起事之始就对翊戴自己的将士们发狠话,“入城不得侵掠、擅劫府库,汝等用命有重赏,不然当族诛。”时刻心心念念着生民百姓,实属难得。五代更替,开国君主为了对仆从进行犒劳,往往纵容兵丁对前朝首都进行一番洗劫,而赵匡胤似乎改换上一种不同于五代的新气象。
宋太祖一直以来都禁止手下剽掠,而不仅体现于入主开封这一事例。山西李筠造反,赵匡胤平了李筠的大本营泽州,“命掩尸骼,禁剽掠”,并免除当地百姓的当年田租。平蜀之时,兵分两路,一路是王全斌所率,所过之地以屠戮为能;另一路是曹彬所领,王全斌的做法他一律禁止,始终秋毫不犯。“上闻之喜曰:吾任得其人矣。赐彬诏褒之。”禁止剽掠之事,屡屡见于赵匡胤平灭南北诸侯之后,可见赵匡胤约束兵丁勿扰小民的做法,并非只是进京时的一阵作秀。曹彬、潘美兵临城,久攻南唐不下,于是向赵匡胤请求杀人以立威。赵匡胤批还其奏,说:“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也。”
五代乱离,的军阀们依赖于自己的武装,他们很难将百姓的安危看作比将士的效忠更为重要的一件事。剽掠在五代已成风,以至于赵匡胤一旦放松了对手下的约束,伐蜀的宋将王全斌也会“纵部下掠子女、夺财货”。因此赵匡胤对于禁止剽掠的努力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它昭示着一个军人随意践踏百姓财产之时代的基本结束。
三、涵养民力
赵匡胤对百姓的悲悯之心常常流露出来。在平灭南唐之后的庆功会上,群臣朝贺,皇帝却哭了,说:“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养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实可哀也。”这番表态是真心还是作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开国的统治者,表达的一种态度。赵匡胤荡平各地诸侯之后,在原小国境内推行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大多是蠲除以前的捐税和赦免囚徒,一方面增强向心力、让人体悟新政权较之于先前割据政权的好处来,另一方面也很好地涵养了民力。
赵匡胤深谙涵养民力之道,不为了一些小便宜而坏了农业生产的大局。南汉统治者收三千人组成“媚川都”下海采珠,溺死的人非常多,赵匡胤平南汉之后立刻罢停了这项运作。五代统治者多募边境百姓民盗戎人的马,以补作军马。赵匡胤上台后,“务保境息民,不生事于外域,尽令还前所盗马,仍申明条禁,无得出塞为盗。”禁绝盗马,也就少了边衅,边关百姓便得以安歇。赵匡胤断了像采珠、盗马这样的蝇头小利,换来了百姓的安定与“务本”。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百姓不能疲于奔命,否则生产将受到破坏。赵匡胤涵养民力的想法在用兵方面也得到了体现:刚平了泽、潞(今山西境内)的李筠,便要伐其邻邦北汉。臣下进言道:“泽、潞疮痍未療、军旅荐兴,恐不堪命。不若戢兵育民,俟富庶而后图之。”赵匡胤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便不让刚经战火的山西再受兵革,转而用兵蜀地。
在赵匡胤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的迁都计划,也包含着涵养民力的考虑。赵匡胤临幸洛阳之时提出要迁都于此,臣僚切谏不可,赵匡胤又说,自己不仅要迁都洛阳,之后还要迁到长安去。而迁到长安的原因,是“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汉周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在位时已经察觉到未来困扰北宋王朝百余年的冗兵问题。为了发展生产、裁撤冗兵,做出这个极其有魄力的举动,让首都也为之迁徙,举朝惊骇。晋王赵匡义坚决不肯,赵匡胤只好作罢。随后对左右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虽然赵匡胤迁都含有制约皇弟开封尹赵匡义的意思,但其在民生方面的长远考量,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