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第一次攻灭楚国时为何会失败?之后李信为何没有受到惩罚?
李信字有成,槐里人,秦朝将领。先祖李宗,为魏国大夫,至李信历十代,均为大臣或将领。历史记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秦始皇一统六国过程中,在第一次攻灭楚国时,率领20万大军的李信,却遭遇一场空前惨败,史书云楚军“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李信之败,不仅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秦军损失惨重,而且也打破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计划,自然让秦始皇大怒,但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一场惨败之后,秦始皇却并未处死或彻底冷落李信,后来在灭亡燕齐两国时,“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又继续重用了李信。
那么,究竟是秦始皇心胸宽广,对败军之将宽容优待,还是李信之败本身存在客观原因,并非李信全责?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代竹简,揭开了秦国第一次灭楚惨败的原因!
李信,年轻时强壮勇敢,秦始皇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
在灭楚之前,李信参与过两次战争:一是228年,王翦率军灭赵,李信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破赵国;二是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攻燕,李信作为先锋最先抵达易水河畔,以轻装骑兵突进大败燕,燕军退到辽东之后,李信率军紧追不舍,带着数千士兵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最后逼迫燕王献上燕子丹的头颅,此战之后李信深得秦始皇信任,“始皇以为贤勇”。
这时,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先后灭亡韩、赵、魏三国,又数次击败楚军。因此,秦始皇打算灭亡楚国,尽快完成统一霸业,于是先后问李信与王翦,“攻灭楚国,需要多少”,李信认为二十万足矣,而王翦认为非得六十万(几乎是秦国全部兵马)不可。于是,秦始皇认为王翦胆怯、李信果勇,就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攻打楚国。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
李信惨败而归,对比王翦后来成功灭楚,于是李信成为笑谈,被世人诟病,认为其年轻气盛,轻敌妄为。然而,李信之败真的是能力问题吗,区区“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就让李信失败?其实未必,考古揭示李信之败还存在一些不可预料的客观原因,或许因此秦始皇才没有彻底废掉李信。
李信行军路线大致是这样:先是向南攻平舆,在河南今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然后向北攻鄢(河南鄢陵县),然后向东南攻郢(郢陈,今河南淮阳县),最后向西到城父(河南平顶山市)。
但这里却存在一个严重的疑问,鄢、郢、城父这三座城市,已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国占领,当时并非楚国的属地,那么李信为何还要进攻这些地方?毫无疑问,必然是这些城市发生了叛变,但何时叛变史书并未记载!叛变发生于李信攻楚之前,还是发生于攻楚之时,史书均未记载。又,“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就能大败凶猛的秦军?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考古专家出土一批秦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中,11号与6号简牍是二封秦军家书,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写给大哥衷,希望家里救助一些衣物和钱财,11号木牍记“直佐淮阳,攻反城”、6号木牍记“以惊反城故”等,这就揭开了一段谜团。
原来,李信攻楚之时,楚国故地发生叛乱,而且其中还是在楚国旧都鄢郢,能鼓动楚国旧都贵族叛变,可见这个楚人的身份必定非同一般。
那么,这个楚人会是谁呢?从史书记载来看,最可能的便是“昌平君”!
史书上对昌平君记载很少,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大约只有百余字。
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毐)。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嫪之乱时,相国(秦朝时为相邦,汉朝之后为了避讳的“邦”字,就把相邦改为相国)昌平君参与平定叛乱。秦始皇二十一年,前韩国首都新郑爆发反秦之乱,昌平君被贬前往前楚国首都郢陈,用楚国公子的身份来安抚当地楚人。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攻楚,俘虏楚王之后,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击败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
秦始皇时代的昌平君、昌文君都是楚国公子,其中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应该与帮助秦始皇之父秦异人登上王位的华阳夫人有关。华阳夫人是楚国贵族,秦孝文王嬴柱的王后,在她帮助之下,作为弃子的秦异人才能登上王位。秦始皇时代,可能延续了这一层关系,继续重用楚国贵族。尤为重要的是,秦国一直吸纳关东六国优秀人才,胸怀宽广,这是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关键因素。
由此,可以大概归纳一下昌平君其人:楚国国君之子,具有崇高的声望,有叛变的动机,而且在秦国为相多年,对秦国非常熟悉,了解秦军弱点。
面对灭国危机,作为楚考烈王之子的昌平君,被调到楚国旧都郢陈之后,或许突然“良心发现”,但却一直未动而是等待良机。当李信率军20万灭楚之时,昌平君突然发动叛乱,打乱了秦军布置,直指秦军弱点,从而让李信遭遇一场惨败。
历史学家田余庆结合史料与考古发现分析指出:李信与蒙恬大败楚军,准备一举攻克楚都寿春、灭亡楚国之时,身在郢陈的昌平君突然联合楚国残余力量起兵反秦,切断李信大军的后路,使攻楚的秦军陷于前后受敌的苦境,于是,李信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反攻郢陈等地,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而大败而归。
可见,李信战败肯定存在指挥能力问题,但却也的确存在不可预料的客观原因——昌平君突然叛乱,秦始皇知道战败责任并非全在李信身上,所以才没有彻底废掉李信,在此之后又让李信继续率军攻灭齐燕。
从秦始皇对待李信态度来看,秦始皇不愧是一代大帝。如果李信并非战败主要责任,那么秦始皇就要承担战败之责,但秦始皇却依然使用李信,足见秦始皇勇于担责;如果李信是战败主要责任,秦始皇却还使用李信,更见秦始皇的胸怀,不以一场战败彻底否定一个人才!
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曾经领兵二十万灭楚的李信,到底有何结局,史书上竟然一字未提,关于李信的最后一句记载是《白起王翦列传》中的“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到此戛然而止。
那么,李信到底有何结局?无非有三:一老死或病死,二是赐死,三是战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信没有造反,因为李信后代李广等人还平安居住在陇西。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