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孙权说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为何却不重要他?

历史故事 𝄐 0

孙权说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为何却不重要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曾到东吴舌战群儒,好像整个东吴就没有口才厉害的人一样。实际上孙权身边也有很厉害的学者,虞翻就是其中一位。虞翻早年是王朗部下,后来转投孙策,他可谓是文武双全之人,而且还懂医术,连孙权都称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但虞翻有个不太好的毛病,就是他的性格太直,对于任何事都不会轻易妥协,而且有时也不太在意君臣之间的礼仪,导致他没能继续被孙权重用。

孙权说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为何却不重要他?

孙权建立东吴帝国的过程中,手下聚集了一群能征善战且智谋超群的文臣武将。在这其中有一个才能卓著的稀世怪才,曹操父子极尽拉拢都没能得到,孙策对这个人十分信任和重用,可是到了孙权执政的时候对他非常排斥,不仅不重要而且还差一点杀了他,这个人就是东吴的名臣虞翻。

据《三国志 虞翻传》中记载,虞翻是会稽郡余姚县人,少年时期便以才华卓著而闻名,当时的会稽太守王朗对其十分欣赏,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了一名功曹。孙策进入会稽之后,对虞翻的才华也十分欣赏,不仅继续任命他为功曹,而且跟他倾心相交成了好朋友。

虞翻这个人的才华不仅仅局限于文的方面,在武勇上面的表现也非常突出,这在其个人传记注引《吴书》当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就能看出来。当时孙策平定山越叛乱,斩杀了贼首之后就让部将们沿路分兵搜索残兵,他自己单枪匹马在山中行进时遇见了虞翻。虞翻看到他一个人的时候大惊失色,连忙问他左右随从在哪里,孙策回答说:“悉行逐贼。”虞翻听后大呼:“危事也!”并且急忙上前扶孙策下马。

孙权说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为何却不重要他?

虞翻向孙策解释,山中的荒草又深又高,万一里面有人埋伏突然杀出的话,马匹受到惊吓之后腾跃嘶鸣,骑马的人也失去了周旋的机会。于是,虞翻手持长矛在前面开路,而孙策牵着马手持弓箭步跟随在其身后,平安出山走到了平坦的道路上。

到了平路之后,虞翻又劝孙策骑马行进。孙策看看虞翻说:“卿无马奈何?”虞翻得意的说:“我擅长步行,一日行进两百里都不是问题。自跟随主上征讨以来,军中还没有人能比过我的,‘明府试跃马,翻能疏步随之。’”通过这一段记载就能体现出,虞翻在勇武方面也是有一定特长的。

除此之外,孙策对虞翻的信任和重用,在其注引《江表传》中的一段记载中也足以体现。在虞翻的一番游说之下,孙策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豫章。在之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孙策对虞翻说:“我还有许多征讨的事务要进行,回不了郡府了,我当你是我身边的萧何,重新任命你为功曹,来替我镇守会稽。”虞翻领命,三天之后回到了会稽驻守。这一简短的记载,只是虞翻在孙策时期的一个缩影,但是已经足以证明虞翻的才华以及孙策对他的信任和重用的程度了。

孙权说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为何却不重要他?

对于虞翻这样一个不可多得人才,曹操、曹丕两父子也是极尽手段想要拉拢和收服。据《三国志 虞翻传》及其注引《吴书》中记载,孙权接位之后虞翻被举荐茂才,东汉朝廷册封他为侍御史,曹操特意请他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职,但是虞翻丝毫不给一点面子,“皆不就”。曹丕登基之后对虞翻也是十分倾慕,进行了一番拉拢之后最终也没有如愿,“魏文帝常为(虞)翻设虚坐”。

之所以说虞翻是一个稀世怪才,是因为他还有一个特长:对卜卦特别精通,而且还卜得非常准。据《三国志 虞翻传》中记载,吕蒙在荆州大败关羽之后,孙权曾找虞翻卜卦,让他算算关羽的命运如何。虞翻倒腾了一番之后说:“不出二日,必当断头。”事情的进展果然跟他算的一样。连孙权都说他的才能虽然比不上伏羲,但是跟东方朔不相上下。

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争着抢着要的怪才,却因为性格问题怎么都跟孙权处不来,不仅没有被重用,而且最严重的时候还差一点就被孙权给杀了。

孙权说虞翻““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为何却不重要他?

孙权称帝之后宴请群臣,在宴席快要结束的时候,孙权起身挨个敬酒。轮到虞翻的时候,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伏地阳醉,不持”。孙权一看他都醉倒了也就免了,可是孙权刚走他又坐起来了,跟没事儿一样。他这种无厘头的行为,可把孙权给气坏了,“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当时在座的大臣们各个惊慌失措,唯有大司农一跃而起紧抱着孙权不放,进行了好一番劝慰虞翻才得以幸免。

还有一次,孙权跟张昭正在进行一场愉快的交谈,其中谈到了关于神仙的问题。当两人谈论甚欢的时候,虞翻不识时务地插嘴,破坏了整个愉悦的氛围。虞翻指着张昭说:“你都是快要死的人了还谈什么神仙,这世上真有神仙吗?”孙权对虞翻早已忍无可忍,之后随便找了个理由把他给发配到交州去了,也算是眼不见心不烦。

不过虞翻倒也没有因为不受孙权的待见而消沉,虽然被发配到了交州,但是心里依然牵挂着国事,在当地开班授徒,继续为东吴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