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隋末英雄杜伏威:少年当过强盗,三千山东兵霸占江东

历史故事 𝄐 0

1.饿疯了的少年强盗

山东自古出豪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自然少不了山东人的戏份。

齐州章丘有一位叫作杜伏威的,就对大隋江山有了点野心。

隋末<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1165/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英雄</a>杜伏威:少年当过强盗,三千山东兵霸占<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5816/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江东</a>

杜伏威是贫民出身。大业九年,他年方十六岁,生来豁达大气,年纪轻轻已是一方豪侠。当然,这个豪侠是要加个引号的。他所干的事,无非是穿门入户,强抢民财。

如果生活顺顺利利,谁也不想放着正经事不干,去做没本的买卖。穷,可以多种点地,再不行,去给富人家养牛放羊,混口饭吃总是没问题的。只是,大环境没给他机会。

大业九年前后,天灾人祸组团狂虐山东人民。这边厢隋炀帝不断征发百姓当兵,或是强迫壮劳力们去辽东送粮草,或是驱使人们在海边造大船。据说很多人长年站在水里造船,腰以下都被水泡的溃烂了。

那边厢老天爷也跟着凑热闹,今年发大水,淹的整州整县的粮田绝收。老百姓各种祈祷,结果明年又是连月干旱,旱的禾苗全玩完。老百姓完全没吃得,只好相聚为盗,冒着生命危险挣口饭吃。

2.兼并

山中做强盗,靠的是义气。杜伏威虽然只有16岁,却非常仁侠大气。他与群盗外出劫掠,每次厮杀都冲在前、走在后,几场仗打下来,众盗都非常佩服杜伏威的勇气和义气,没得说,你把哥们儿当亲兄弟,哥们儿自然拿你当老大。群盗义气相投,拜杜伏威当了带头大哥。

杜伏威不光豪气干云,为人也很有头脑。他明白光靠自己手下这点人马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而放眼当时的山东大地,烽火已经烧遍了每一寸土地。是时候做出点什么了。

如果联系到几百年后的北宋,同样是在山东发生的一场传说中的农民起义,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起一个办法,土匪强盗能怎么样,不就是杀人放火受招安呗。

错。

以大隋朝此时的状态,你敢去接受招安,饥饿的山东农民会百分之百地保证,一定把你撕成碎片,并且吃掉你身上每一块肉。

隋末英雄杜伏威:少年当过强盗,三千山东兵霸占江东

杜伏威为了自保,并没有选择向官军投降,而是投奔了另一位山东贼帅——左君行。

左君行是谁?抱歉,史书除了他的名字之外,并没有留下太多事迹。

一般来说,一个在史书上占有篇幅的多少,与他的智慧、能力、成就是成正比的。那么可以想见,与在《旧唐书》专门开设人物列传的杜伏威相比,只有一个名字的左君行有多菜。

杜伏威去长白山求见左君行,请求将自己的小部队置于左将军的麾下,一块吃肉发大财。

左君行傲慢地接受了这个嘴上黄毛还没褪净的小强盗的请求,有道是,放屁添风。来就来吧,多多少少壮点声势也成。

杜伏威忍着不舒服带人来了长白山,结果没几天就感觉不爽,他气不过,也不打招呼,带着手下人离开了左君行,转而向南,到了淮河流域一带。

杜伏威率众一路南行,当时隋朝的控制力确实下降。杜伏威一路浩浩荡荡,从山东腹地进入今江苏省腹地,基本没遇到官府的拦截。这倒也不怪隋朝官员不作为,实在是兵员都被抽走了,一般郡县早就失去了捕盗能力,看见强盗路过,闭城自守还来不及,哪敢开城主动撩拨强盗呢。

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杜伏威一路不断收编小股强盗,实力越来越强,终于引起了隋朝官军的注意。

隋朝驻扎在淮南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江都留守的手中。江都是隋炀帝在南方最下力经营的都会,是江东一带的政治中心。如果任由义军南下威胁江东,甚至对江都郡构成袭扰,这可不大好,弄不好会被炀帝砍了脑袋。江都留守于是派出校尉宋颢率军进击杜伏威。

宋颢名声不大,也没有什么过硬的战绩,但却带着一股隋军将领极为普遍的骄傲自大之意。在他们眼中,义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官军只消人马开到战场,便会理所当然地取得胜利。

正是这股要命的骄傲情续葬送了这支官军。杜伏威设计引击败宋颢,宋颢当场阵亡。这场意外的战斗,不仅令江都方面极为震惊,也让江东本地帮会十分眼红。

3.老乡老乡,背后一枪

创业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业十一年,也就是杜伏威南下两年后,他终于遇到惨烈的挫折。

在他纵横奔驰之时,另一支来从山东来到江淮一带的山东义军李子通所部,也逐渐崛起,杜伏威一度对李子通互相声援,但也正是这位山东老乡,在背后狠狠捅了杜伏威一枪。

李子通是东海郡人,与杜伏威一样出身贫寒。

但李子通与杜伏威风格迥异,杜伏威性格粗爽质朴,崇尚简单粗暴的办事方式。李子通却颇有宋江式的义气,虽然自家穷得叮当响,却经常周济穷人,在家乡很有一点名气。

山东义军揭竿而起的时候,这位穷大方的李子通活不下去了。毕竟义气不能当饭吃。村里三老四少都饿得吃不上饭,只好都出去逃命。李子通也逃到长白山一带,在义军首领左才相部下当兵吃粮。

当时的所谓起义军,内部纪律都很混乱,只靠不断地抢劫维持存在。在一片污浊之中,李子通洁身自好,对待士兵很讲义气,从不滥杀。如果是老乡被义军当俘虏抓了,李子通还亲自带人把他救回来。

很多人冲着李子通的名声来投奔他,作为一个外来户,他居然已经拥有上万人的部属。这令左才相感到不安。你只是我一个小马仔,这么嚣张的扩充实力,还把我当领导嘛!

李子通不受这个窝囊气,大概他也看出了跟着左才相没啥前途,于是和杜伏威一样,率领自己的人马南下,到淮河以南开创自己的事业。

在共同的敌人隋朝官军面前,两支同气连枝的山东义军很快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起初两家合作的还算亲密无间,但是合作的过程中,李子通渐渐发现了问题。

杜伏威虽然年轻,但这位兄弟气场简直太强了。不论冲锋作战,还是笼络部属,都是响当当的好手。以至于他的光环完全掩盖了自己。

李子通是慢热型的,他的优点,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杜伏威是个胆汁质的领袖人物,天生自带BGM,到哪都能用充沛的感染力抓住人心。没法儿比啊!

要这么合作下去,自己早晚有一天被吞并。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先发制人。大业十一年某一天,李杜两军驻扎的很近。李子通忽然严令本寨戒严,他亲自挑选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趁着夜黑风高,悄悄出寨,对杜伏威的大营发起了猛烈的袭击。

李杜两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谁能想到亲密战友会暗地捅刀子。单纯的杜伏威,甚至连基本的警戒工作都没做。所以当李子通的骑兵打到寨外,杜伏威的士兵们根本来不及反应,瞬间破防。

杜伏威仓促上马,一看居然是李子通的兵,不由得怒火填胸。然而再怒又有什么用,慌乱中他连兵器都没找到,便被一名敌兵刺伤。

眼看就要毙命于乱军之中,这时,杜伏威严格治军的效果体现出来了。

杜伏威崇尚武力,他在军中挑选了30个勇士,都认为义子,让他们担负自己的贴身护卫。其中最勇猛的两人,一个是临济县人叫做阚棱,一个是济阴县人叫王雄诞。阚棱能使一杆长达一丈的双刃刀,称之为陌刃,一刀能砍死好几个人。王雄诞则是智勇双全,屡屡给杜伏威献计。军中称阚棱为大将军,称年纪稍小的王雄诞为小将军。

这30个养子深受宠信,对杜伏威非常忠诚。当时其他军士都已乱成一团,唯独这30人死战不退,王雄诞危急之中把杜伏威抱上战马,奋力冲出重围,这才保住杜伏威一条性命。

这场突袭几乎瓦解掉杜伏威的全部力量,他只好隐藏在大片的芦苇丛中,侥幸躲过李子通的追杀。

这场突如其来的偷袭,不仅让杜、李二氏结成死仇,也给剽轻自负的杜伏威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乱世之中什么人都有,单靠古惑仔式的猛打猛冲,不足以在险恶的世事中立足,他必须改变策略才能求生存。万幸杜伏威不久后痊愈,他招揽部众,没过多久重出江湖,继续在江淮间劫掠郡县。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隋朝为防止江淮形势恶化,再派武贲郎将来整率军围剿。

来整大有来头,他的父亲就是隋朝名将来护儿。此人子承父业,作战非常骁勇。山东义军蜂起,他率领隋军左右进讨,杀得山东群盗狼奔豕突。山东义军流传一首顺口溜:“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十万众,只畏荣公第六郎。”

可以说,把山东义军都打出心理阴影了。

来整率军来到江淮,目标很明确,捡出头鸟打。

李子通与来整交了几仗,全败。李部抱头鼠窜,逃往长江以南。

杜伏威也没讨到好处。他刚刚招拢的人马再度被来整打散,伤愈不久的杜伏威在作战中也受了重伤。其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非常悍勇,她背着杜氏逃跑,小将军王雄诞率死士在后护卫,再次将杜氏救出死地。

4.决战江都

或许是隋朝对江淮群盗不够重视,他们认为这些盗贼不过是一击即溃的乌合之众,所以在来整尚未完全铲除诸股义军时,隋朝便召回来整,让他参与到保护皇帝人身安全的近身保卫工作中。

这个喘息的机会太难得了。

几经挫折的杜伏威低调地隐藏起来,默默地休整、扩充实力。大约过了一年半,到了大业十三年的春天,杜伏威实力有所恢复,各地的剿匪奏报中,他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又多了起来。

此时炀帝已在江都。为了保证绝对安全,隋朝官方反应很快,再派右御卫将军陈棱,率8000官军进剿。

陈棱性格比较沉稳,加上宋颢失利在前,他没有立即出兵决战,而是按兵不动,耐心地杜伏威相持。

义军与官军最大的区别是,缺乏稳定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后勤补给。这样的条件,是没办法打持久战的。陈棱虽然胆子有点小,场面上弄得有点难看,但毫无疑问,持久战这一招,还是很准确地掐中了义军的要害。

要进攻,官军缩在坚城中,义军要打下来势必付出惨重的代价,何况杜伏威现在还处于低阶状态,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器械、没有人力,根本没办法打攻坚战,只能野战决胜。

要相持,义军的粮食必然比官军先吃完,到时候军心散乱,不战自败,下场只有一个,死。

从理论上看,杜伏威无疑是死定了。然而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真的是不讲理的。

杜伏威派人给陈棱送去了女人服饰,并送给陈棱一个绰号:陈姥。姥就是老年女子的意思。这种场景,熟悉不熟悉?没错,当年与相持,求战不得的诸葛亮,就是用送女人冠服的方法刺激司马懿的。只不过司马懿胸中有丘壑,不因一时意气影响大局。

但陈棱却没忍住。他见物大怒,立即领兵出城,要与杜伏威决战。

有时候,格局真得能决定人的生死。

杜伏威要得就是这个。

愤怒的陈棱甚至连基本的战法都忘了,他没有给自己安排预备队,而是将全部兵马都开了出来,意图与义军决一死战,胜就是全胜,败就全败。对于一个皇帝寄予重望的大将,以如此草率部署对敌,从庙算上就失了着。

两军在江都附近发生了激烈的交战。

官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攻守之间甚有法度,正面与侧翼的配合,步骑兵种类的搭配,近距离搏杀与远距离投射,都经过成熟的训练。

而义军则全然反之。人都说起义军都是乌合之众,确实不是瞎说。义军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不善于组织严密的战阵。也不太擅长以配合成熟的阵法进行攻防,更何谈不同兵种的合理利用。

之所以以往能战胜官军,全靠义军首领过人的战场嗅觉,以及义军旺盛的战斗精神。

这场战斗也一样。陈棱的官军展开之后,虽然指挥官情绪严重波动,但士兵们的职业素养却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官军密切的配合以及熟练的战法,有效地阻挡了义军的冲击。

杜伏威见迟迟不能打开局面,又是焦急又是愤怒。他亲自来到阵前,以自己为箭头,率领精锐骑兵再次冲击官军大阵。

对付这样的冲击战术,官军仍有成熟的应对之策,只消干掉对方的头目,这种看似威赫的冲击便会立即崩溃。一名隋军部将悄悄来到阵前,张弓搭箭,瞄准耀武扬威的杜伏威一箭射去,正中杜伏威前额。

天幸那支箭嵌在杜伏威骨头中,并没有深入脑中,故而只算得上皮肉之伤。我们所说的不讲理进攻,就在此时发生了。

杜伏威指着放冷箭的隋将大骂:不杀你我誓不拔箭。他带领众军继续不要命地冲向隋军大阵。

放冷箭没有起到阻止对方攻势的效果,反而意外地使其加速。陈棱一时间没了主意,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冲击过来。

杜伏威头上插着一枝箭,鲜血不断流下来,咬牙切齿,目眦尽裂,令人望而生畏。放冷箭那名隋将越看越害怕,掉头藏到阵中,不敢与之对视。

杜伏威已经被这枝箭打疯了,他不顾一切地带人冲入隋军阵中,如砍瓜切菜一般把隋军杀得东倒西歪,杜伏威亲自抓住放冷箭的敌将,将之生擒带回了本军阵中。

怒发冲冠,万夫辟易。杜伏威真乃神人也。

隋军也被杜伏威这不要命的阵势打懵了。杜伏威虽然只冲开了一个小缺口,但慌乱的隋军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扑,缺口很快扩大成致命的溃退,陈棱这时已经无法阻止阵形溃散。

杜伏威斩杀了放箭敌将,顾不上包扎伤口,又如一头猛虎一般率军冲杀,彻底将隋军击败,陈棱带少量残兵败逃。

这场与正规军的决战,基本上扭转了义军的劣势,在正面对决中,杜伏威从此不再畏惧任何官军。而义军的作战形式,也有了一个根本的转变。

5.群雄争霸之一

杜伏威乘大胜之威,决定改变作战形式:从流动作战转向建立根据地。

陈棱惨败之后,江都附近隋军官兵各自缩首潜踪,不敢主动寻找义军作战,杜伏威便乘机分兵攻占郡县,逐渐占据了一片不小的地盘。他攻占历阳后,自称为总管,级别又上了一个台阶。

正在此时,江东一带形势发生了突变。

大业十四年三月,隋朝大臣发动政变,宰了隋炀帝,另立隋炀帝的侄子为傀儡皇帝。宇文化及把大将陈棱留下据守江都,自率隋朝中央骁果军主力北上返回中原。陈棱对这位甩锅侠也没什么认同感,他关闭江都城,不再与宇文化及联系,事实上成了一个割据者。

隋军主力撤出后,陈棱无法继续控制形势,江东形成了四股势力并立的局面。

哪四股呢?杜伏威、陈棱自不必说。

那位背后捅枪的山东老乡李子通,被隋军打垮后跑到海陵躲了起来,部众又慢慢恢复到2万人左右。

第四股实力,则是隋朝前地方官员沈法兴旗下的割据势力。

沈法兴是什么来历呢?

简单地说,此人是江南本地人氏,曾任隋朝吴兴郡太守。大业末年曾率军围剿江东的农民起义军,后来一见隋炀帝被杀,便摇身一变自立为王,乘乱连连打下余杭、乌程、毗陵、丹阳等十几个郡。实力比李子通和陈棱都强,仅次于杜伏威。

这位沈太守野心大肚量浅,刚刚打下十几个郡就自我膨胀,公然建立一个梁国,急不可耐地自立为帝。

无法调和矛盾的四家势力,连互相多瞅一眼的时间都没用完,就开始了混乱不堪的互掐。

6. 群雄争霸之二

四家之中势力较大的是杜伏威和沈法兴,较弱的是李子通,最弱的是陈棱。

然而任谁也想不到,两家强的还没动,两个弱的倒先开始互啄。

捅刀专家李子通变得越来越阴,他与任何一家都不能消息,表面上看似乎人畜无害。然而,一等宇文化及撤走,李子通立即开足马力,挥兵杀向了江都城的陈棱。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李子通实力不强,如果干坐着不动,杜、沈两个狠人任谁先动手,自己只有死得份。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干掉最弱的陈棱,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此时已是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一上来就放了大招,命令诸军不惜任何代价展开疯狂进攻,务必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拿下江都城,干掉陈棱。

然而陈棱虽弱,也不是白给的。他一面依托坚固的江都城城苦苦支撑,一边遣使分别向杜伏威和沈法兴求救。

杜伏威与李子通是有着捅刀之交的死敌,沈法兴则是一只张开獠牙的贪婪之兽,他们都不可能坐观李子通先占便宜。于是很短的时间里,两家都派出了军队,到江都帮助陈棱。

三打一,而且是两强打一弱。这个结局似乎明摆着的,李子通根本没有招架之功。

然而正是在看似绝境的情况下,李子通上演了一出惊天大逆转。

真正善战的高手,都会从绝无可能的死局中找到一线生机。李子通看准了两个关键点。

第一,杜伏威和沈法兴向来互不通使,双方没有形成联盟关系。这次来江都解围,实际上是各打各的。

第二,杜伏威在西,沈法兴在东,两军至今没有接触,互相陌生。

针对这一情况,李子通设计,派出一支小部队,假扮成沈法兴的人,乘夜偷袭杜伏威大营。杜伏威吃过偷袭的亏,这次遇袭之后他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反而是立即行动起来,对沈法兴的大营发起迅猛攻击。

沈军不明所以搂头被打了一闷棍,发现竟然是一道来解围的友军,也是愤怒的不得了。双方根本无法解释误会,反而都认为对方心怀不轨。于是也不管是来干嘛的,先确保自己安全再说,两家各自退兵相持,谁也不敢贸然进攻。

不得不说,这一招离间计,李子通耍得确实漂亮。趁着杜沈相持,李子通抓紧时机,再度加紧对江都城的攻击。陈棱孤立无援,在李子通暴风骤雨般打击之下终于再也支撑不下去。不久城池打破,陈棱孤身逃到杜伏威军中,后来被杜伏威找了个借口杀了。

李子通腾出手来,调转矛头全力进攻沈纶部。客地作战的沈纶抵挡不住,被打的溃不成军。杜伏威眼见形势不利,也收兵回归历阳。李子通又乘势追击沈军,渡过长江攻陷京口。这场大混战以李子通的胜利告终,入据江都这座政治意义很强的大城后,李子通迫不及待地步沈法兴的后尘,建立大吴国,改元为明政。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