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廖夫设计什么样的局 他的疯狂的计划是什么样的
曾经,苏联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全面领先世界——至少,苏联人是这样认为的。
比如:
白炽灯的发明者,你以为是爱迪生,在苏联则是亚布洛奇科夫;
电弧焊的发明者,你以为是戴维,在苏联则是彼得罗夫;
飞机的发明者,你以为是莱特兄弟,在苏联则是莫扎伊斯基;
无线电的发明者,你以为是马可尼,在苏联则是波波夫,他还发明了雷达;
头的发明者,你以为是史蒂芬孙,在苏联则是乌拉尔山的切列巴诺夫;
蒸汽机的发明者,你以为是瓦特,在苏联则是阿尔泰山的铁匠波尔祖诺夫;
……
正因为苏联一贯如此先进,所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然应该由苏联发射升空——科罗廖夫就是用这个理由说服赫鲁晓夫的。
1957年初,科罗廖夫从美国报纸上读到了美国打算在今年,也就是首个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卫星的名字叫做“先锋号”,叫板的意思很直白。
科罗廖夫还知道,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美国国会,并不太支持冯布劳恩提出的的这个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太空计划。
于是,科罗廖夫马上向苏共中央报告了自己的设想——务必赶在美国之前,把苏联卫星送上天。
而他也有把握把100公斤的重量送入太空轨道。
赫鲁晓夫几乎立刻就想明白了这件事的巨大政治意义,马上为科罗廖夫配备了强大的科研机构NII88导弹研究所,和位于加里宁格勒的试制工厂。
为了尽快达成目标,科罗廖夫决定尽可能简化那颗卫星,使之只携带一架无线电发射机。
这颗卫星在3个月内便制造完成,重约83.5公斤,铝合金材质,呈球形,带有两个雷达发射器和4根天线,被命名为“斯普特尼克1号”( Спутник-1,“旅行者1号”)。
用于发射卫星的则是R-7型弹道导弹,卫星代替了核弹头的位置。
1957年10月4日,“斯普特尼克1号”在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草原腹地发射升空。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发射场只有一个保密代码:“克孜尔-奥尔达区-50号”。直到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被送入太空,为了向国际航空联合会申报飞行资料,苏联才匆匆将其命名为拜科努尔发射场。
事实上,这个发射场位于丘拉坦,据说是成吉思汗之子丘拉的埋葬之地,离拜科努尔还有400公里。
其实,为了保密需要,苏联出版的地图上,没有一个苏联城市是处于经纬度正确的位置上,或多或少都会偏离一些距离,更何况像导弹发射场这样一个核心机密所在。
不过,到了1995年,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直接将丘拉坦重新命名为拜科努尔——矛盾迎刃而解。
1个月后,11月3日,科罗廖夫又赶在美国之前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上面还搭载了一条名叫莱伊卡的小狗。
根据苏联公布的数据,“斯普特尼克2号”卫星重达508.3公斤,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月之内,苏联的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5倍!
其实,这第二枚火箭与第一枚完全相同。区别在于,这次苏联把火箭的第二级整个都称为“卫星”。
又过了1个月,12月6日,美国的第一颗卫星终于要发射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直到1958年2月1日,美国人才把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轨道。
正是这颗卫星,首次发现了地球辐射带,又称范艾伦辐射带,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和卫星材料、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性。
截至1960年底,全世界共发射了40个人造卫星,其中,苏联有8个,美国有32个。美国卫星大多可以长期在轨工作,长达数十上百年,苏联卫星则普遍工作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甚至几天。
明明是美国领先,但世界舆论却一直认为苏联在空间技术竞赛上拔得头筹,因为无论美国要搞什么计划,苏联总是针锋相对抢在前头。
在火箭发动机技术上也是如此。
科罗廖夫深知,以苏联当时的工业水平,难以制造高推重比的火箭发动机,于是,他老人家便发明了一种“集束式发动机”,把4个小火箭并联在一起,用以替代大型发动机。这种4个燃烧室的“集束式发动机”被命名为RD-107,能够产生102吨推力。
为了发射更重的宇宙飞船,实现载人飞行,1959年,科罗廖夫又提出一项“疯狂的计划”,把5台RD-107组合成1台“集束的集束”。
——“菊花残,满腚伤……”,简直丑出了天际。
科罗廖夫的超级集束火箭,自重高达400吨,一级发动机推力可达500吨,而送入太空的“东方号”飞船只有约4.8吨。
美国的巨人-2火箭,自重150吨,一级推力达195吨,送入轨道的“双子星”飞船重约3.5吨。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1960年5月,第一枚带有21个发动机的火箭制造完成。之所以是21个发动机而不是20个,是因为除了一级火箭上的20台喷嘴,还有二级火箭上的一台11吨推力发动机。
5月15日,这枚被命名为“东方号”的运载火箭,把第一艘无人宇宙飞船“东方号”送入太空,但飞船返回制动装置出现了故障,无法按计划返回,从而变成了一颗人造卫星。
8月19日,第二枚“东方号”发射升空,飞船里载有两只小狗——别尔卡和斯特列尔卡。这两只狗狗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很快成为苏联的“明星”。
随后,“东方号”无人飞船又发射了4次,其中2次发射失败,1次飞船回收失败,按说尚不具备执行载人飞行的条件。
但1960年底,美国突然宣布将于明年春季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赫鲁晓夫大惊失色,要求科罗廖夫务必加快进度,抢在美国之前把苏联宇航员送上太空。
按照国际航空联合会的规则,宇航员必须与返回舱一同返回,才可以确认为一次成功的太空飞行任务。
但“东方号”飞船却并不能搭载着宇航员降落——由于赫鲁晓夫要求飞船必须在苏联领土着陆,而不能在海上溅落,所以飞船的结构强度要求很高,导致飞船自重很大。
科罗廖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飞船返回舱着陆之前,把宇航员从座舱里弹射出去,飞船和宇航员各用自己的降落伞着陆。
后来各艘“东方号”宇宙飞船的飞行中,没有一名宇航员是在太空舱里降落的。直到1964年10月,“上升1号”飞船才第一次载着宇航员返回地面。
事实上,在7000米高度,把刚刚经过太空失重飞行的宇航员弹射出去是相当危险的。在弹射座椅试验验证阶段,苏联跳伞员彼得多尔戈夫就不幸牺牲。
好在,尤里加加林是幸运的。1961年4月12日,他比美国人艾伦谢泼德提前23天飞上了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加加林的飞行时间1小时48分。
1961年5月5日,谢泼德乘坐“水星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行高度186千米,飞行距离480千米,飞行时间15分22秒,失重时间只有大约5分钟。
显然,科罗廖夫又赢了!
在最初的载人飞行阶段,苏联想尽千方百计一直不让美国在任何方面领先——无论是飞行次数、绕轨圈数,还是宇航员的人数。
但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提出后,科罗廖夫心里清楚,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