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的墓里有宝剑数千,为何盗墓贼从未打开过?
提到苏州,大家都知道它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最具魅力的江南古城之一。从先秦开始,苏州就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兴衰更替,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传奇故事。关于虎丘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距离城中心只有不到5公里。这座山丘海拔只有30多米,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它既没有险峻的山势,也没有旖旎的风光,但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蜂拥而至,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据说虎丘埋葬着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
阖闾为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凭借着楚国旧臣伍子胥的经天纬地之才,称霸诸侯。后来,阖闾在一次和越国的战役中,不幸受伤,抱憾而终。
阖闾去世后,其子夫差征调全国10万民工,为他建造了宏伟的陵寝,“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经3年时间,才完成阖闾墓的修建。
夫差还为阖闾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不但随葬了大量的宝物,还将阖闾生前非常喜欢的各种名剑葬入墓中。据说,其中就包括“扁诸”“鱼肠”等多达3000把名剑。
而这把名叫“鱼肠”的名剑,就是当初专诸刺杀吴王僚时所使用的武器。专诸将此剑藏在烹饪好的鱼腹里,在献鱼的时候刺杀了吴王僚,帮助阖闾夺得了吴国的王位,因此得名“鱼肠”。
夫差将阖闾下葬后,又在墓顶上挖掘“广六十步,深一丈五尺”的水池,“剑池”由此得名。据说在阖闾下葬3日后,一只白虎曾光临陵寝,“徘徊踞其上”,因此这座山丘从此名叫虎丘。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这座小山“丘如蹲虎”,故名虎丘。
正因为剑池下的阖闾墓中,埋藏着众多的宝物,其中的“鱼肠”等数千把名剑更是价值连城,后世之人总是对阖闾墓念念不忘,总想一探究竟。
但任凭这些人如何折腾,却总是铩羽而归,根本找不到阖闾墓的入口。
越王勾践就是第一个对阖闾墓有觊觎之心的大人物。当年勾践被夫差打败后,不得已臣服于吴国,被夫差囚禁于虎丘,替他喂马。
后夫差放勾践回国,勾践卧薪尝胆,国力日趋强盛,一举灭掉了吴国,逼死夫差,称霸诸侯。
当勾践来到当年被囚禁之地时,曾想掘开阖闾墓,将阖闾的遗骸曝尸荒野,以泄心头之愤。但他始终无法找到阖闾墓的入口,只好作罢。
后来秦始皇和孙权也都曾慕名而来,放干了剑池里的水,掘地三尺,希望找到阖闾墓,但也一无所获。
明武宗时期,因苏州大旱,内阁首辅大臣王鏊曾下到干涸的池底,但也只是在崖壁留下了纪事文章,还是没有找到阖闾的陵墓。
阖闾墓历经2500多年的历史,光临过它的盗墓贼不在少数,为何它却至今完好无损呢?
一、陵墓入口非常隐秘。
传说中,阖闾墓的入口就在剑池的底部,剑池的水深有5到6米,水量巨大。而剑池上宽下窄,底部有一条险峻逼仄的沟谷。这条沟谷长约20米,由于常年积水,沟谷中淤泥很厚,一经搅动就会让池水浑浊不堪,视线模糊,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剑池里的水温很低,特别是在池底部分,据说寒冷刺骨。即便是在盛夏,穿上特制保温潜水服,也无法长久地呆在池子底部。
1955年,当地政府曾动用大型抽水设备,在经过3天连续不断的排水后,终于见到了池底。考古人员下到沟谷,沿着只能容一人通过的狭长通道探索,在沟谷的尽头发现有三块巨大的石板拦住了去路。
每块石板厚达20厘米,高约6米。考古专家仔细查看了这些巨型石块,发现他们都不是产自本地,而且是人为堆砌的。
为了保护虎丘山上已经倾斜的虎丘塔,专家们放弃了打开巨石的想法。只是将一根数米长的竹竿深入石块缝隙中。竹竿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取回竹竿后,发现竹竿上全是了淤泥。
二、当年知道陵墓入口的人全部被斩杀了。
剑池旁还有一块巨大的石台,上面可容千人环坐,呈紫绛色,和虎丘山上的其他石块颜色迥异。据说当年夫差为了避免阖闾墓的秘密泄露,就在这块巨石上杀了所有参与修建陵墓的民工。民工们的鲜血渗入石头,由此改变了石头原本的颜色。
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古代封建君王修建陵墓,确实有杀害工匠的现象,但也只是将知道陵墓入口的工匠灭口,很少有全部斩杀的,工匠的血更不可能改变石头的颜色。
后来专家考证,这块千人石是火山喷发而成,因蕴含多种金属和矿物成分,因而呈现出类似鲜血的颜色。
所以,阖闾墓是否真在剑池底部,那让人魂牵梦萦的3000把名剑,是否就尘封在他的墓中,至今仍是个谜。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