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死后连祠堂都被人砸了 狄仁杰为什么会如此遭人痛恨
狄仁杰为什么死后被人痛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狄仁杰可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唐朝官员之一了。得益于这些年各种大火的影视剧,“神探狄仁杰”的名声走入千家万户。
狄仁杰出生于贞观年间,正是大唐盛世的开端,他本人又是官宦之家,家庭条件是很不错的。《旧唐书》里说他自幼好学,不过最后却考的是明经科而不是进士科,所以实际上,狄仁杰的起点并不是很高,从另一方面来说自然也就不擅长诗词歌赋。
狄仁杰刚开始被授为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在这个位子一坐就是二十年,直到五十来岁才被调入中央,干到了大理寺丞,也就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个厅长。大器晚成的狄仁杰在这里终于显现出他过人的判案天分,当时大理寺的积案已经达到了一万七千余件,而狄仁杰用了一年时间就全部判完,且没有一个不服上诉的。
狄仁杰凭借大理寺丞任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朝堂的瞩目,之后历任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等职,大多是检察官之类的角色,而且是在各地区巡视,期间还处理了一些边疆地区的民族问题,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天授二年,狄仁杰回到朝中之时,被提拔成了宰相。
狄仁杰这个宰相当的有点晚,这时候他已经61岁了,而且干了四个月便被来俊臣诬陷谋反,被夺职下狱。平反后狄仁杰被贬为了彭泽县令,又在营州之乱时被重新起用,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
狄仁杰在武则天关于立太子一事上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以及力荐张柬之为宰相,为后来张柬之恢复李唐王朝打下了基础这两件事上曾立下汗马功劳,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因此这个任期并不长的宰相得到了整个唐王朝的赞誉。唐朝复辟后,狄仁杰被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也极其反对武则天的崇佛活动。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当即上疏力谏,说佛教本以慈悲为主,怎么可劳民伤财,更不用靠一些虚饰去表达信徒的虔诚。他还用南朝梁武帝、梁简文帝父子大肆崇佛造像,最后却引来亡国之祸警醒武则天,继而明确告诫武则天,当时最该做的事情是宽徭免赋,省掉崇佛造像这种“不急之费”,才能开出万世太平。武则天被他说得心服口服,接受了他的建议。
公元700年九月,狄仁杰病卒,武则天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仁杰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在狄仁杰去世之后,朝廷为纪念狄仁杰,为他修建了很多祠堂。狄仁杰的祠堂本来是能够给他带来哀荣的,结果却给狄仁杰引来了麻烦,他的祠堂被老百姓砸了,而这一切的根源听起来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原来狄仁杰的祠堂之所以被砸,原因出现在他的儿子身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坑爹“。狄仁杰那个闯祸的儿子,名叫狄景晖。
狄仁杰的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狄光嗣,二儿子狄光远,小儿子叫狄景晖。狄仁杰去世之后,他的爵位等等各个方面,都是由狄光嗣继承。小儿子狄景晖只是个司功参军,这是一个正七品的官职,在唐朝只是一个小官,与自己的哥哥更是远远不能相比。因为比大哥出生的晚,在官职和待遇上相差甚远,这让狄景晖心理不平衡。
狄景辉
司功参军这个官不大,品级也不高,只是个正七品上的官,但在地方上的职权却不小,“掌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禄食、祥异、医药、卜筮、陈设、丧葬”。狄景晖做了很多坏事,《新唐书》记载为“景晖,官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虐,民苦之。”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狄景晖在魏州期间,对百姓心狠手辣,同时还贪赃枉法,这样的狄景晖肯定是遭到百姓唾骂的。
狄景辉犯下恶行,因为狄仁杰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惩处,百姓对狄景晖的痛恨便转移到了狄仁杰的身上,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狄景晖在魏州做的坏事越多,当地的百姓对狄仁杰的痛恨就越多。时间长了之后,百姓对狄仁杰的敬仰之情已经变得没有了,最终百姓对狄仁杰的敬仰之情变为了痛恨。
狄景辉
狄景晖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大肆敛财,欺压良善,百姓们无可奈何,于是就把怨气发到狄仁杰身上了。史书记载,魏州人因狄景晖的缘故,“乃毁仁杰之祠”。 就这样,狄仁杰这位曾誉满天下的人物,却因儿子狄景晖贪暴,几乎毁掉一世英名!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