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之死的主谋到底是谁?背后有何原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使之死的画面犹如般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当安禄山在渔阳的战鼓响起,李隆基带着朝臣美眷向蜀中仓皇逃亡。然而西出长安不过百余里,六军便发生了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杨贵妃缢死之后,李隆基掩面而泣,看到的只有杨玉环惨死后满头的饰品抛撒满地而无人收拾。
关于马嵬驿兵变,《资治通鉴》中也写道:
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
那么,马嵬驿兵变真的只是禁军由于没吃的,而将愤怒发在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身上吗?事实的真相恐怕没那么简单。
1、李隆基的逃亡是有准备的
关于李隆基的逃亡,《资治通鉴》中记载:
上移仗北内,既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外人皆莫之知。
可见,李隆基在逃亡之前既选了良马,又赐给六军丰厚的钱帛,显然不可能只走出100余里便没有了吃的。
事实上,将杨国忠和杨贵妃杀死之后,这些禁军们依然安全的将李隆基护送到了蜀中。次年长安和洛阳收复之后,仍然是这些人将李隆基又护送回了关中。
如果这些禁军将士真的仅仅走了100里就哗变,那么军心必然涣散,怎么可能只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便能平息一场军变?
2、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是直接指挥者
既然不是哗变,那么杀杨国忠只能是一场有预谋、有指挥的政变。禁军的最高长官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旧唐书·玄宗纪》中对陈玄礼在马嵬驿之变中的作用描述的很详细: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乃诛杨国忠······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命高力士赐贵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
可见,这场政变的直接指挥者就是陈玄礼,他要杀的是杨国忠,杀杨贵妃只不过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关于陈玄礼,《旧唐书》中还曾写到:
及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
也就是说,安史乱起,陈玄礼在长安就想杀杨国忠,只不过没杀掉,最终在马嵬驿斩杀之。那么,陈玄礼为何要杀杨国忠,杨国忠是宰相,陈玄礼只是禁军首领,杀了杨国忠,也轮不到陈玄礼做宰相,他一定有后台。
3、陈玄礼的后台是谁?会是太子李亨吗?
《旧唐书·后妃传》中记载: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那么,太子李亨会是陈玄礼的后台吗?其实我们从马嵬驿兵变之后陈玄礼的动向便能找出答案。
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之后,陈玄礼依然保护李隆基到了成都。如果太子李亨是陈玄礼的后台,那么,正常情况下陈玄礼应当跟随李亨去灵武,然后成为从龙功臣。再退一步,当陈玄礼跟随李隆基返回长安后,李亨也应当对陈玄礼进行奖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陈玄礼不仅被李亨解除了保卫李隆基的兵权,还被李亨勒令退休。
显然,陈玄礼不是太子李亨的人。李亨与其父李隆基确实有矛盾,但那是在李亨称帝之后,由于“天无二日”导致的权力之争,李亨要北上灵武称帝,杀杨国忠并非当务之急。
4、陈玄礼的后台另有其人
高力士,一生追随李隆基,因功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唐军收复二都后,高力士随李隆基返回长安,之后被李亨流放巫州。公元762年,高力士在得知李隆基驾崩之后,痛苦吐血而亡,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也就是说,与一般的太监相比,高力士在历史的名声很好,但高力士依然开唐朝内廷宦官干政的先河,且在唐玄宗一朝便形成了内廷与外朝的对立之局。
唐玄宗后期,内廷的首领当然是高力士,而与之对立的外朝宰相先是李林甫,后是杨国忠。高力士之所以能与外朝对抗,除了李隆基本人的信任,还在于他通过陈玄礼掌控了禁军,陈玄礼本就是高力士所提拔的将领。
当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李林甫想立,而高力士则要立忠王李亨,最终李隆基采纳了高力士的建议。此外,高力士一直反对李隆基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李林甫,之后更是反对能力不足的杨国忠。
高公伏奏曰:“开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职,不敢失坠,边将承恩,更相勠力。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灾眚备于岁时,阴阳失度,纵为轸虑,难以获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上久而不答。
高力士这里说的宰相正是杨国忠,他认为杨国忠没有宰相之能,想让李隆基换了杨国忠,但李隆基听了之后“久而不答”。
应当说天宝年间的高力士始终是一个清醒之人,对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跋扈,他一直都在提醒李隆基。而对于李隆基来说,他需要内廷和外朝的平衡,再加上晚年的疏于朝政,确实没有高力士清醒。
于是,在六军向蜀中逃亡途中,正是高力士指挥统帅六军的陈玄礼斩杀了杨国忠。至于杨贵妃之死,其实是政治的牺牲品,虽然她不参与朝政,但她是杨国忠的妹妹,杀杨国忠则杨贵妃必死。
最后,李隆基为何会同意杀杨国忠呢?
其实也简单,安禄山造反打的旗号便是“讨伐杨国忠”,那么杀了杨国忠其实便堵了安禄山的嘴。这与汉朝“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杀晁错是一样的,“丢车保帅”而已。
同样,缢死杨贵妃也是如此,在保命、保李唐江山和保美人之间,李隆基还是有决断力的。我们知道,杀了杨贵妃之后,李隆基、高力士、陈玄礼之间依然融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杀杨国忠和杨贵妃是经过李隆基同意了的。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