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发“罪己诏”自省或检讨自己的过失 为什么不能挽救明朝呢
一
所谓“罪己诏”,就是皇帝的检讨书。当朝政治理出现问题、天灾造成灾难、政权处于危险时,皇帝往往下发“罪己诏”,自省或检讨自己的过失。
常说,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明朝崇祯帝实际上是一位敢于自我批评的人。他在位总共17年,就下了6份“罪己诏”,平均每3年一份。不管是数量还是频率,都创造了记录。
1635年(崇祯八年),李自成农民军突然挥师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了中都凤阳。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被称为“龙兴之地”。
李自成农民军掘开朱元璋的祖坟,一把火将朱元璋当年出家的“皇觉寺”焚毁。这件事让崇祯帝十分难堪,他被迫于10月下发“罪己诏”,承认在用人等方面的失误,“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
短短两年后的1637年,由于北方出现罕见干旱,旱灾又引起蝗灾,导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降临在中原大地,使得“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
然而,朝廷不但没有组织救灾,反而在原有的税赋之外,变本加厉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饷),将中原民众推向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
后来,崇祯帝坐不住了,又下“罪己诏”,将天灾人祸的根源归于皇亲国戚的贪得无厌和基层吏治的腐败,“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
第二次下“罪己诏”后,崇祯帝总算消停了5年,直到1642年,才第三次下“罪己诏”。
这一年,一连串的糟心事来袭:2月,陕西总督汪乔年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3月,辽蓟总督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清廷;7月,崇祯帝宠幸的田贵妃病逝;
8月,与清廷秘密议和之事泄露,崇祯帝被迫斩杀兵部尚书陈新甲;9月,李自成农民军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导致数十万百姓葬身洪水;11月,清军第五次侵入关内,一直深入山东腹地……
在内忧外患交织之际,崇祯帝又下“罪己诏”,将罪责揽在自己身上,“罪在朕躬,勿敢自宽。”
在这以后,崇祯帝下“罪己诏”的频率明显加快。一年后的1643年,局势继续恶化。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在襄阳和武昌建立政权,分别称王。清军又一次进犯关内,进关出关已如同家常便饭。
内阁首辅周延儒因在清军入关中谎报军情,被崇祯帝免职。崇祯帝第四次下“罪己诏”,声称“罪在朕躬,谁受其咎!”
同时指责“大臣不法”“小臣不廉”“言官首鼠而议不清,武将骄懦而功不举”。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农民军已经兵临城下,北京城危在旦夕。崇祯帝第五次颁发“罪己诏”。
这次他除了一再自责外,还宣誓御驾亲征,“朕将亲率六师出讨,留东官监国,国家重务,悉以付之。”
同时,鼓励臣民踊跃为国分忧,“有能奋发忠勇,或助粮草器械,骡马舟车,悉诣军前听用,以歼丑类。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然而,大势已去,一切都已太晚。
一天后,3月19日,崇祯帝下了他人生中的第六份,也是最后一份“罪己诏”。
当时,李自成农民军已经进入北京城内。崇祯帝在杀掉和逼死周皇后、袁贵妃,刺死仅6岁的昭仁公主,砍伤15岁的长平公主后,自缢于煤山在一棵歪脖树上。
在自缢前,崇祯帝在蓝色袍服上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二
纵观崇祯帝的6份“罪己诏”,堪称空话连篇,文过饰非,但不可否认,里面依然不乏真诚的忏悔和自责。
毕竟,崇祯帝以“乾纲独断、励精图治”自诩,对他来说,低头向天下臣民做自我检讨,比杀他的头都更尴尬。然而,崇祯帝的6份“罪己诏”,为何依然救不了大明王朝?
究其原因,与崇祯帝“说一套做一套”有关。在这6份“罪己诏”里,崇祯帝对明朝面临的各种内忧外患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也给出了解决之道。
如果按照这些解决办法,踏踏实实地去施行,就算不能中兴明朝,至少也可以延缓灭亡的趋势。
可以,崇祯帝在位17年,除了最初清除魏忠贤及其余党,体现出有为之君的一面,其余时间昏招不断、错误不绝。
没错,他总是唠唠叨叨自责自己“有罪”,可是,板子无一例外都打在大臣的屁股上。
17年间,他杀掉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先后撤换了17个和50个内阁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杀的杀、关的关、贬的贬,几乎没一个落得好下场!
这样一看,崇祯帝的“罪己诏”,不过是作秀之举,让他在不断的自责中完成自我感动,从而在下一次犯错时,心理上稍微好过一点。
我们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在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家实力蒸蒸日上。
汉武帝频繁对外用兵,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基本解决了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然而,晚年汉武帝变得刚愎自用,又因“巫蛊之祸”逼死了。加之连年用兵,导致国库空虚,腐败盛行,民不聊生,暴乱遍生。
汉武帝经过反省错误,在桑弘羊等人上书建议“戍兵轮台”时,下“罪己诏”,总结了即位以来所犯下的各种错误,“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决定“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武帝说到做到,他从此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天下又变得安定下来,为其后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