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纮是什么样的人?到头来却是货不对板!
“经天纬地之才”的人物,在我国里出现比较普遍,主要用来形容谋略高超之士,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被如此形容的角色一共有四位,这其中既有一代奸雄曹操,也有智圣,还有江东第一谋士张昭。前二者不必多说,实至名归,张昭虽然有过赤腔之战时期投降派的表现,但从书中其他的一些情节来看,这个说法还算勉强凑合。除了这三位之外,还有一个人物也获得了如此的“殊荣”。这人是谁呢?可能大多数读者都想不起来了。
这个人就是东吴另外的一名谋士——张纮。这个称呼出现在小说的第十五回,而且说出此话之人是周瑜。小说中对于这个情节是如此介绍的:瑜谓策曰:“吾兄欲济大事,亦知江东有二张乎?”策曰:“何为二张?”瑜曰:“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统,字子纲。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吾兄何不聘之?”策喜,即便令人贵礼往聘,俱辞不至。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策遂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商议攻击刘舔。
如果按照如此的开场介绍,再加上又出现了类似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那样的“亲到其家,与语大悦”过程,很多读者都会觉得这个张续肯定是与众不同,才能卓著了。不过,从后面张统的表现来看,这个称呼搁在张纮的头上,却是明显的言过其实了。张纮第一次在小说中出场,是在第十五回孙策与严白虎交战期间。严白虎的弟弟严舆陈兵枫桥,孙策打算亲自率兵迎敌。这时候张纮说话了:“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这根本谈不上是献策,而是部下对统帅的一种关心。不过这种关心居然还被孙策以“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为由给当场拒绝了。一出场就出现这样一个故事,这与曹操、诸葛亮等人精彩的开场故事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不免让人对这位被周瑜称为“经天纬地之才”的张纮的能耐多少产生了一些怀疑。
接下来直到第二十九回,张纮的名字才再次出现在读者面前,但他仍然没有什么表现。孙策派遣张纮前往许昌上表并留在曹营,他向曹操索要大的官职,却被曹操毫不客气地拒绝了,这唯一留在曹营的“经天纬地之才”张统并未发挥任何的作用。孙策死后,曹操打算起兵进攻江东。这时候张纮总算发挥了点作用,他对曹操说:“乘人之丧而伐之,既非义举,若其不克,弃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于是曹操听从了张纮的劝告,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即令张纮为会稽都尉,查印回到江东。张纮回归之后,又向孙权举荐了蔡邕的高徒雇用,这一次总算表现出了一个谋士应该发挥的职责。不过,这与“经天纬地之才”尚有一段距离。
张纮下来的表现是在赤壁之战的前期了,与张昭一样,他也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张昭、顾雍、步骘等人一起打算劝说周瑜放弃抵抗曹操,结果被周瑜给忽悠回去了,也并未达到自己的目的。张纮最后一次的出场是在小说的第五十三回。此时孙权正在全力进攻合肥。作为随军的主要谋士,张纮不但没有为孙权设计出什么奇谋夺取合肥,反而因战事不顺而劝说孙权不要轻敌。虽然张纮的建议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论经天纬地之才,张纮的作用似乎远不止如此。
张纮,虽然在历史上堪有经天纬地之才,史家陈寿曾经以“张然文理意正,为世令器”来评论的一位汉末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在小说之中却也只有寥寥数笔,性格特征、主要经历都是乏善可陈。而作者不经意间也使用了“经天纬地之才”来形容张纮,可到头来却是货不对板,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水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早知如此,不如不要写上什么“经天纬地之才”来形容张纮更为恰当。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