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所有努力,为何最终毁于一旦?
明朝的张居正,身为一代名臣,在自己任首辅的十年内,尽心尽力。张居正上任之后费尽心思,把国家从混乱中拯救出来,甚至,出现了国富民安的景象。但是,张居正死后,仅仅一年之内,保守势力复辟,万历变卦。最后,张居正被抄家,改革内容统统废除。
自此,张居正的所有努力,最终毁于一旦。
张居正当时的权力相当之大,深得皇帝信任,但是,为什么后来失败了,而且,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呢?
张居正改革,就个人而言受益最大的当属万历本人了。他即位时才十岁,全靠张居正和自己的母亲来治理各种繁杂琐事。隆庆帝去世之时,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满是问题的大明江山。万幸的是,他给万历留下了一个能干的首辅:张居正。而且,张居正也不负众望把万历带大,并担起了帮他管理好江山的重任。此时的张居正,和当年白帝城托孤的处于同一种情形之下。
就这样,张居正身为首辅,一边处理下边交上来的事务,一边教万历皇帝念书。到了万历能自己亲自上朝处理政事的时候,张居正盘算着回老家养老。结果,朱翊钧却挽留他,让他继续干下去,并且,还表示:张居正这么多年以来的工作深得自己的信任。皇帝这摆明了是要把人才用尽,但是,张居正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觉得:自己和皇帝交情这么深,皇帝肯定会看在旧情的份上放自己回家。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帝王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用人的彻底性。皇权那绝对至上的性质,决定了皇帝从根本上不可能完全信任任何一个人。当上皇帝就成为了孤家寡人,以至于,所有人包括跟随皇帝多年的大臣、老师,甚至是父母,都不能完全获得皇帝的信任。
所以,那些给皇帝“打工”的大臣们,就只不过是从他们身上榨取剩余价值罢了。当大明王朝从一个危机里“解脱出来”,当朱翊钧逐渐长大,改革越来越顺利,张居正的“用处”也就逐渐消失了。封建制度下,这种现象十分常见,也是一种必然。并且,张居正作为王阳明心学的传承人,个人理念与先前传统的君臣观念可能还不大相同。
恰好张居正又是万历皇帝的老师,所以,他当然是希望万历成为一个好皇帝,能造福天下。朱翊钧小的时候,张居正教育他治理天下的大道理,要遵循的儒家学问:作为君王要以身作则,方能治理天下等等。总之,想要“治好”天下,就不能凭一人的主见专权,需要多人合理的决策,通过正确的规章制度,来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
但是,不改变封建时期的社会制度,谈“依法治国”就是天方夜谭,一切的规章制度,最终,都是来自于皇帝一人。当朱翊钧长大之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朱翊钧不再是当年那个听话的小孩了,皇帝终究是皇帝,想做什么没人拦得住,顶多给世人留下一个坏评价。张居正纵使有着不错的君主观念,但最后,万历却无力治国啊!
有句话说的好:领导用人,永远只会挑和自己意见一致的人。这也正是为什么世界上许多政治体制的更换,是通过革命而不是改革。因为,靠上层的选择,下一届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兼听则明,仅仅是古代人的幻想。虽说张居正是一代功臣,颇有一番正面形象,为社稷江山做出了很多的贡献。然而,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做过错事,更不意味着他本人就没有缺点。
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一身清廉,当年的海瑞,谁都敢怼,谁也不怕。当年,海瑞这么干的时候,张居正还没有当政,他则鼎力支持海瑞打击豪强。但是,当张居正位高权重之后却没有重用海瑞。张居正的确很会用人,可惜他认准的单单是能干的技术人才,并且,张居正身边的两个副手张四维、申时行,后来,都成了两个败坏政治的家伙。
明朝中叶,有这么一个人物:王阳明。王阳明当过官,领导过军队,经历过苦难的边境生活。这种种经历,促使了心学的诞生,以至于,他被誉为“圣人”。王阳明通过学习程朱理学,悟出了属于自己的大道理:“理”自在心中。如果,按照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来讲,可以说,这套理论相比于之前的“理学”,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王阳明认为:只要人对自己认真审视,知行合一,人人都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得不说的是,心学,成了明朝后半期最强大的学说。心学完美地冲击了之前的学术理论,随着心学的不断发展,后来,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最后,使得官场出现了无数“愤青”抨击上层的制度这种现象。很明显的,东林党就是这么一群人。
而张居正在万历八年的时候,下令思想统一,试图整治这样乱糟糟的样子。结果,选上来的人就会溜须拍马,左右逢迎倒是很娴熟,其它的什么也不会,这也间接导致了明朝不可挽回的穷途末路。张居正的改革,最终,也只能使得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在短时间内回光返照。说他是“救时宰相”,刚好反映出了他的改革新政,无力挽回早已落伍的封建帝制。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