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既然商山四皓没有解决问题 为什么还能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呢

历史故事 𝄐 0

商山四皓到底有什么本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随着三子越来越大,刘邦就越来越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孝惠仁弱,不类我,如意类我」。

汉十二年,刘邦平英布归来,易太子之心愈发强烈,甚至达到了谁劝谏都不肯真听的地步,但也正是这一年,刘邦闲下来时,看到太子刘盈身边跟着商山四皓时,才彻底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那么,商山四皓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够深刻地影响到太子废立的大事?

历史记载中,商山四皓只献过一计,该计的目的只有个,即领太子刘盈免于征讨英布。商山四皓认为,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

在商山四皓看来,太子已经是太子,法定的接班人,征讨英布,若是成功,也没有任何用处,若是不成功,则是祸事一桩。

商山四皓进一步指出,能够负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军,都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平定天下的枭将,定然不会对太子刘盈言听计从,因此,太子挂帅出征,征讨英布,一定是失败而还。

既然商山四皓没有解决问题 为什么还能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呢

你们感受一下,商山四皓说得有没有道理?

平心而论,商山四皓的顾虑,是有几分道理的,尤其对无功而返的预测,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但商山四皓的谋划,于太子刘盈来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如果到战场上,跟高皇帝打天下的老臣不听指挥,等到太子继位为帝,这些老臣就会听刘盈的话吗?

显然,阳奉阴违不停指挥的可能性很大,到那时,刘盈当如何自处,如何应对?

如果说商山四皓的顾虑成真,那商山四皓的顾虑早晚得发生,刘盈早晚都得面对,早晚都得想办法去解决。商山四皓预测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但给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如何暂时性地躲过这个问题,而非如何从容地解决这个问题。

四个只知道帮太子躲避问题和苦难的人,于太子于国家,是有益的吗?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叫「积重难返」,这个词的意思是说,如果问题长时间地堆积下来,得不到解决,最终受到拖累的,当是自己。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商山四皓的思维跟他们在避世之举是一致的,他们只知道躲避,独善其身,这样的人,根本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或许他们自己也明白自己的斤两,所以面对刘邦三番五次地相请,都避而不来。

既然商山四皓没有解决问题 为什么还能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呢

既然商山四皓并没有解决问题的真本事,为什么还能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呢?

其实,影响到太子废立的,并不是商山四皓,而是刘邦对国家和政权的认识。打沛县起事起,刘邦就一直网罗人才,刘邦对人才的高度认可,体现在对萧何、张良和韩信的高度评价上,体现在「功狗论」上。

在刘邦看来,楚汉之争中,项负刘胜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项羽不会用人而自己会用人。

若是会用人,得先网罗住人,之后才能去谈人尽其才。

但刘邦即皇帝位以后,对田横许了大则封王小则封侯的承诺后,田横依旧选择了自杀,数次三番地招商山四皓前来,商山四皓就是不来,这让刘邦有些恐慌,他认为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不能把人才都吸引过来。

因此,当他看到太子刘盈吸引到商山四皓后,认为太子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认为由刘盈继承皇帝之位,能够为国家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政权将会更加稳固,这才是刘邦改变主意的根本原因。

至于商山四皓的本事大不大,那是另一个问题,如果连商山四皓都吸引不来,又怎么能知道他们有没有本事,本事有多大呢?

既然商山四皓没有解决问题 为什么还能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呢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萧相国世家》。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