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同光中兴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何慈禧会常说这个中兴呢
在影视剧里,时常看到训斥皇帝大臣,摆功劳的时候,时常说“孤儿寡母,平长毛,剿捻子,辛辛苦苦,开创了同光中兴”,可见同光中兴对于慈禧太后实在是励精图治、成绩斐然。历史课本里关于这一事实,却很少提及。历史上著名“光武中兴”,实际上是汉光武帝重新建立汉王朝,实在谈不上是一个朝代内的中兴。同光中兴却的确是一个在王朝末期,甚至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期的中兴事件。
一、同光中兴的背景
清朝在在同治朝前,是咸丰朝,咸丰朝可谓是内忧外患:江南有太平天国和清朝分庭抗礼,意图改朝换代;中原腹地有捻军为患;云南一带回教叛乱,割据云南;整个西北回回变乱,陕西、甘肃两地人口屠灭殆尽;英法自海上来,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新疆被阿古柏占据;东北被沙俄鲸吞蚕食。咸丰皇帝每每欲图恢复,终究被连续的打击击垮,在热河去世,留下了两宫太后和同治小皇帝。这也是慈禧太后常说的“孤儿寡母治国”。
二、同光中兴的努力
第一,领土完整上。
两宫皇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确保帝国西北部的安全,也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海防”“塞防”之争是清朝同治光绪时期重大的国政,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坚决支持左宗棠收复了新疆,这是同光中兴的第一标志性事件。
第二,洋务运动。
在收复新疆后,两宫皇太后立即着手办理洋务,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中国开始可以自行制造洋枪洋炮,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天津局、轮船招商局等。建立了新式海军——北洋舰队,傲立亚洲,也实现了“海防”。使用洋枪洋炮装备淮军,对外战争中法战争,中国在武器装备上就不再吃亏。
第三,平定内乱。
咸丰皇帝临死,清朝内乱中太平天国内乱、西北和云南的回回乱、捻军均没有彻底剿灭。两宫皇太后利用各种手段,逐步在同治年间平定了这些内乱,整顿了国内秩序,为国家的复苏提供了和平的环境。
第四,渐开外交。
咸丰皇帝拒不换约,拒不签约,拒绝外国大使驻北京,直接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身死热河、国都沦陷。两宫皇太后认清了现实,设立总理衙门、接受大使、派出外交使节、外派,开始关注和认识世界、主动和洋人展开外交活动,双方不再因为误会导致巨大的战争,并为贸易的开展奠定基础。
中法战争中中国的外交宣传,就导致了国际上的舆论对法国极为不利;镇南关大捷后,法国国内也爆发了反战情绪,才直接导致了中法战争中中国的局部战胜。收复伊犁的外交斡旋上,也迫使沙俄同意归还伊犁城,这都是外交开展并取得成功的标志性事件。
第五,帝国收入的变化。
清代自康熙帝宣布“永不加赋”、雍正帝“摊丁入亩”后,帝国收入很难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同治光绪以前,主要的收入仍然是田亩税收和盐铁税,帝国不在乎对外关税和对内的商业税。后来,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准许湘淮诸将在战区征收“厘捐”,也就是商业税,后来两宫皇太后将“厘捐”正式改为国家征收的商税,这就增加了帝国的收入,也没有违背“永不加赋”的祖训,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引进英国的关税制度,废除行商,政府开始直接按照新式制度征收关税,使得关税收入连年增加,最后超过盐税,成为帝国的主要收入。后来,甲午战败、庚子战败外国政府的赔款就主要是由关税、盐税、商税来支持,也从侧面说明了政府收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至甲午战败时,清政府的岁入在八千万两,比道光时期的三千万两多了很多,这多了的部分,主要就是关税、商税的增长。
第六,整顿吏治。
大家提起清朝末年无不认为贪官横行,其实这是课本的误导。清末的“清流派”是唯一可以与东汉末年的“清流派”相媲美的一股官场清流。而且清末的清流派是真的在任在职官员,不像的清流派更多是太学里的太学生。这些“清流派”官员洁身自好,对贪官污吏多有制约,最著名的“杨乃武与”案,就是清流官员对湘淮官员的打击。而清末在职“清流派”的形成,主要就是由于最高统治者两宫皇太后和同治、光绪皇帝的支持。
第六,人口增长、经济复苏。
咸丰末年,全国的人口在三亿左右,到庚子国变,全国人口变为四亿五千万人,也就三十年,期间还经历了镇压内乱的过程,可见同光中兴时期,人口还是得到增长的,而人口的增长正是中兴的标志。经济上,饱受战乱的江南得到恢复,陕西的三原县、湖北的汉口镇也逐步恢复经济。
第七,文艺的复兴。
京剧的形成和繁荣,就是在同治、光绪年间,这也算清朝为国粹提供的直接支持了。
总之,同光中兴,并不是慈禧太后的一面之词,的确在清末存在过同光中兴。同光中兴和后来的清末新政也体现了慈禧太后的治国才能和清朝国家机器并未完全腐烂,大清灭亡更多的是政治问题,而不是治国、经济问题。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