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的鲜卑族发展如此之大 为何现在的56个民族中没有他们呢
为何56个民族中没有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鲜卑是中国古代非常活跃的民族,先后建立了10个国家,也曾经统治中国半壁江山。但是,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中,却没有鲜卑族,这是为什么呢?
鲜卑族
在中国古代东北区域有三个民族,分别是东胡、濊貊、肃慎。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鲜卑族就是东湖民族中的一支。
在中国北方区域的民族争斗中,最开始是匈奴消灭了东湖, 鲜卑部落退守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汉朝时,中国赶跑了匈奴,鲜卑部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在鲜卑历史上,出现了一位非常牛的人物,名字叫做檀石槐。待匈奴落寞后,檀石槐带着鲜卑部落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逐步开始强盛。
晋代发生八王之乱后,鲜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先后建立了10个王朝。不过,最强盛的还要数北魏王朝。
鲜卑
北魏后期,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大多农民家破人亡。从而在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但北魏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最后,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不过后来被北周和北齐取代。待统一中国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 但是,随着历史的更迭,鲜卑族如今已经找不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因为以下几种原因。
1、丧失故地而失去了民族之根本。
古代的鲜卑远居塞外,与中原接触极少,长久处于相对封闭独立的态势。随着鲜卑的日益强盛,觊觎中原之心日盛,最后实现了这个目标,远离了故地,也就是失去了民族之根本。
2、语言的丧失。
鲜卑族本来有自己的语言,入据中原后,开始以说汉话为荣,特别是拓拔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断北语,改族姓”,孝文帝的改革应该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之举,然而单就民族特性来说,无疑是自甘同化、自愿放弃本族特质之举。孝文帝明文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要求一律改说汉话,致使本族语言逐步丧失,而语言的丧失最终也让本族的特性趋于泯灭。
3、民族间的通婚。
北魏孝文帝鼓励鲜卑与汉人通婚,又改变鲜卑旧有的习俗,学习汉族的风俗及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共同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民族性。可以说,鲜卑是以官方禁止的形式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性。
锡伯族
如今的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族。那么,哪些民族具有鲜卑族血脉呢?
1、锡伯族
根据资料记载,鲜卑族入主中原后,还有一少部分人留在故土,算是鲜卑部落的古老遗民。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 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在金朝的时候,锡伯族还曾在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建立锡伯国,存在了466年, 强盛时曾统御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 。
如今,锡伯族主要在东北的沈阳、开原、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土族
2、土族
另外,在鲜卑族的发展历史中,有一支在吐谷浑的带领下,在今日的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建立吐谷浑王国。 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遗民则逃到今日甘肃武威,后来又到了宁夏,经过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发展成为今日的土族。
如今的土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试论鲜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