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朱常洵真的被煮了吃了吗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根据这段记载,明末的天下实在动荡不堪,天造人祸不断。据费密的《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于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
一六四一年,李自成的起义军自从到达河南之后,就后继无力了。因为兵力匮乏,所以,他只得沿着伏牛山北行,以此躲避官军。这里山峦叠嶂,地势凶险,人烟稀少,所以,有不少的流民栖身在这里。之后,在当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部队到达了宜阳。
宜阳在洛阳的东面,二者虽相距七十里,但是,宜阳北是洛河,南面有锦屏山,如此就对洛阳形成了拱卫之势。守卫宜阳的官军虽有先天优势,易守难攻,但是,只要农民军登上宜阳南面的锦屏山,就可轻易地洞察城内官军的情况,由此,攻破宜阳城就易如反掌。
李自成在掌握城内实情后,一举发动进攻,俘虏了城内守官唐启泰,之后斩首此官以表明起义军“杀官不杀平民”的准则。
在三天之后,起义军继续西进,攻打永宁。此时的永宁是由知县武大烈与退居乡里的明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张鼎延守卫,前者负责北城,后者保卫南城,都有义守东城,守备王正已守西城。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之后,李自成的军队攻破了东城,原本固若金汤的永宁出现缺口。
之后,起义军迅速利用云梯登上城楼,并抓捕守城的官军知县武大烈、明万安、王朱采和乡绅百余人,在通过公审之后这批人就被处斩了。之后,李自成的军队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一连夺取耳四十八山寨,使得当地的起义军也前来归属。
可以说,此时的李自成起义军,不仅战斗力惊人,军队人数也达到了数十万之众。
不到一个月,起义军又连连夺取下了偃师、灵宝、新安、宝丰,使得阻碍攻破洛阳城的所有障碍都扫除殆尽。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不仅因为它军事地位的重要,还因为它本身的经济发展繁荣,可以作为军事根据地,所以,夺取下洛阳是起义军的必然之举。
洛阳本就是豫西重镇,是福王朱常洵的藩府所在。这个福王是明神宗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最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所以,即便神宗碍于传统没有让他做太子,但也给了他洛阳这座富庶之城做他的补偿,甚至,连洛阳本地的税收都可以由福王自行管理。
自从福王得到了洛阳,他就变本加厉的鱼肉百姓,享受奢靡的生活,百姓心中早就极度愤慨。正是这样一种契机,李自成看到了攻破这座城市的希望。其实,早在崇祯十四年初,洛阳城的尚书吕维祺看到了这群农民起义军的威胁,上书给福王,希望他能够做出应对。
可惜,福王过于爱惜钱财,不肯拿出军饷给守卫军队。在与起义军僵持十七天后,河南的总兵王绍禹带领军队抵达洛阳增援,不料福王不允许,根本无法进城。
此时,城破已经板上钉钉了。
在李自成军临城下后,守城的官军因为缺乏饷银,并没有守城战斗的激情。十八日早上,在洛阳东关的守军假意出城迎战,实则都投靠了起义军,反攻洛阳城。根据投降官军的情报:李自成迅速掌握了城内守卫的弱点,集中兵力攻打西北面。
守卫在那里的总兵王绍禹因为长期私吞军饷,部下看到起义军攻城,高兴不已,反而里应外合,帮助起义军夺得了西北面的胜利。洛阳城内的百姓也都欢迎起义军的到来。终于,在二十一日的凌晨,农民起义军夺得了洛阳,俘虏了福王和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后这两人被处死。
也有记录说大顺军将福王吃了,并绘声绘色的记录了这一过程:福王被捉后,乞求李自成饶他不死。李自成不为所动,并且,命左右把他拉下去,先痛打了四十大板,打得血肉横飞之后,再一刀袅首,将头颅示众。至于那三百多斤的躯体,李自成也充分利用。
“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灼王血,杂鹿醢尝之,名曰福禄酒”,剔去毛发,拔掉指甲,又杀掉几只鹿,放在一起炖了几大锅,摆酒开宴,名叫“福禄酒会”。然而,之前出土的朱常洵圹志,却打破了这个长期被人们信服的福王尸体被做成“福禄酒”宴的传统说法。
并且,起义军也趁机杀死了很多潜逃的洛阳本地乡绅。
攻打下洛阳城后,李自成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军队装备,使得部队越来越精良。此外,还开仓放粮,让所以的百姓都有粮食可吃,附近的饥民知道之后,也都涌到了那里。由此,李自成得到了洛阳百姓的拥戴,很多百姓踊跃参军。
由于,参军的百姓每月有丰厚的饷银,所以,很多饥民也加入了队伍。为了控制洛阳这座“金库”,李自成也用钱财去招募能人帮其守城。在休整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始挥师北上,向都城前进。
虽然,朝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抵御这些叛逆分子,但是,农民起义军是民心所向,一路前进,势如破竹。可以说,拿下这座富庶之城就是李自成起义以来最重要的成功。
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进来,明朝统治者也就越来越控制不住现有的局势,自此,李自成也改变了传统的起义军作战方法,攻打方式趋近于大规模战斗,他们不在是反抗朝廷以获得生存资料或粮食为目的,而是真正的推翻朝廷统治,为自身阶级谋得福利。
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 改元“永昌”。
参考资料:
【《荒书》、《鹿樵纪闻》、《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明末的人祸和天灾》】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