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陈桥兵变”赵匡胤为何不费一兵一卒?赵匡胤的夺权之路!

历史故事 𝄐 0

  “陈桥兵变”赵匡胤为何不费一兵一卒?下面历史记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就夺取了后周政权,为何他如此顺利的就政变成功,而且还没有遇到来自朝廷的反抗呢?

  掌控兵权,安插自己人

  首先掌控兵权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政变成功,有很多没有掌控兵权的人也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如唐朝时期的“神龙政变”中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带着500个禁军就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不过兵权虽然不是政变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本。

image.png

  柴荣去世以后,赵匡胤权势很大,担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和检校太尉一职,此外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当初赵匡胤和其他九个人(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结为“义社十兄弟”。

  其中石守信、王审锜、张光翰、韩重赟和赵匡胤的关系最好,而且都在禁军中担任高级官职,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石守信和王审琦负责的就是守城,就是他们打开城门放任赵匡胤进去,最终才让赵匡胤兵不血刃的进入都城夺取了政权。

  可以说,此时的赵匡胤不仅掌握着兵权,关键都城里也有自己的人在军队中担任高级职位,这是赵匡胤能够迅速瓦解朝廷反抗的根本原因。这些人后来都被授予节度使一职,“陈桥兵变”以后,并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赵匡胤,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都起兵反抗赵匡胤。

  但都以失败告终,自此后周更加没有人站出来为它摇旗呐喊了。

  人才凋零,缺乏有力支持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时不过7岁,主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辅佐军国大事,而赵匡胤作为柴荣时代受重用的将领,自然也受到器重。当时以赵匡胤为核心的这个圈子几乎已经垄断了都城里的兵权,殿前副都点检是赵匡胤的童年好友。

  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赵匡胤圈子里的人,殿前都虞侯王审锜也是一样,而赵匡胤自己又担任殿前都点检,可以说当时都城里的禁军权力完全被赵匡胤一党掌控。反观柴宗训这边孤儿寡母,根本没有势力可言,宰相范质、王溥这些人不过是一群文官,更加没有威胁力。

  当时唯一不是赵匡胤这个圈子里的人就是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不过后来他成为“陈桥兵变”中唯一被杀的人,且满门诛杀,当时赵匡胤命令大家秋毫无犯,不要杀人抢东西。大家都遵守得很好,但把韩通一家都杀了,惹得赵匡胤不高兴,成为唯一没有被授予节度使的人。

  所以说,当时都城里面根本就没有人可以和赵匡胤势力进行抗衡。

image.png

  当赵匡胤发动政变进入都城以后,宰相范质、王溥束手无策,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当时范质紧紧抓住王溥的手说:

  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东都事略》

  范质的指甲直抓得王溥的手都出了血,后者不敢说什么。而赵匡胤的一个手下说到:

  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宋史》

  被逼无奈的范质只好拥戴赵匡胤为帝,通过禅让的形式取代了后周政权。据说后来赵匡胤还搞了一块“太祖誓碑”,上书三条内容说: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子孙必须遵守;

image.png

  也算是对柴荣家族的一个优待了吧,从结果来看,柴氏虽然丢掉了皇位,但是好歹没有丢掉性命,而且还得到了优待,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至于赵匡胤不杀士大夫,是因为要削弱武将们的权力,避免“黄袍加身”的故事再次上演,这又才有了“杯酒释兵权”,以及宋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风气。

  纵观赵匡胤之所以能够顺利取代后周政权,主要还是后周朝廷内部缺乏能够制衡赵匡胤的力量,柴荣去世前,还把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替换成为赵匡胤,这让赵匡胤以后发动政变更加方便。事后,唯一站出来为柴氏一族打抱不平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也没有形成什么气候。

  赵匡胤自此就坐稳了江山。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