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满清时期统治的剃发易服?
刚开始清军入关开始确实没有搞剃发易服,也有一定的安抚之策,令北方不少饱受明军,流寇,清军,土匪等等战乱之苦的老百姓愿意归降,传檄而定,只要能活下去愿意接受新朝统治,反正天高皇帝远,皇权不下乡,但是多尔衮直接下剃发令,皇权直接压在老百姓头发上来了,而且已经是触及所有阶级的习俗观念问题了,剃发令一下,北方抗清起义不断,多是平民参与,江阴就因为剃发令问题,所有人都炸开锅了,纷纷反对,那时候跑马圈地可没有祸及到江阴,只是因为习俗不同的问题,清初,因反抗剃发令而死的老百姓还少吗?
光凭知识分子搞事就能搞全国这么大规模?没有底层平民出人力响应口号,谁想造反?江阴如果是光凭阎应元这几个知识分子的口号,老百姓为什么要陪他们守城到如此壮烈的程度?没有底层人的大力参与,凭南明朱家,抗清活动能坚持这么久?况且古代平民也不是散发啊,古代粗布麻衣还不是一样是汉服体系内,否则易服怎么连平民的粗布麻衣的右衽交领都要管?我觉得这种事情比较复杂,不好说,多尔衮在这点做的不如皇太极,不搞剃发易服,清军估计统一时间会更短暂,阻碍更少搞削发的貌似是个别汉人投降派为讨好新主子提出来的,清庭觉得这个不错,可以搞一搞,结果遭到极大抵制。此时的清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如果向抵制削发的汉人妥协,则表面了自己弱势,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得像蒙元一样回关外了,因此满清已是不得不铁血推行削发令,将异见者肉体消灭,以震慑天下,维系新政权。
其实削发易服真不是必须的,满清只要想一开始那样打着镇压的名义,联合地主阶级,拉通知识分子造势,建立新的法统,巩固北方,继而灭掉南方残余势力,完成统一。然而削发既已开始,在当时满清诸多方面不占优势、汉人内部又摇摆不定的情势下,好像骑虎难下了。除了剃发令,广义来看,老百姓主要看的税收,而不看剃不剃头发,但是狭义来说,在当时的中国真的有很多的人为了头发丢了脑袋,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都是之前已经投降后因多尔衮二次下发剃发令而造反的,更不要讲以后的广州四川,基本上南方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剃发令,因为扬州十日过后,多铎顺势而下,攻破南京,俘虏了朱由崧,多尔衮认为南方已定,明朝已亡,就再次颁布剃发令,导致了南京以南人民的强烈反抗,死者至少五百万以上(已经是最最保守的估计),其中不乏老人女人小孩,难道死难的百姓都是你口中的“小资”吗?当然大多数人乖乖剃了头,但这绝不是我们嘲笑那些少数为此而死的百姓的理由,他们不是小资,他们是英雄。
心理学上有一个需求层次理论,虽然1943年才提出的,但我觉得可以用来解释前人的行为。人的需求是以温饱为基本,到安全感、社交生活、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过程是逐步的。而战乱时期北方长期处于最基本的追求温饱阶段,而剃头与否属于文化层面,可以看作较高层次的追求,因此不会有很激烈的反应。江南地区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那时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其中的一部分人自然要去实现较高层级的理想追求(拒绝剃发),而不是为了温饱而活着。
满清在没入关之前根本没有多大优势,即便入关后。汉人的势力都最大的,为何偏偏被小小的满清占了中原!统治300年?明末不乏抗清的士大夫阶层但更多的是投降派因为哪些既得利益阶级已经无能腐败到骨子里了!汉人丢了江山就怪异族?
但是为何他们能得天下呢?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关系下,得天下不在民心,在士心,满清联合了地主阶级,而大顺是为了剿灭地主阶级;南明是自己烂了,被地主阶级抛弃,所以得到地主支持的大清就占了江山。而清朝的灭亡也是如此,东南互保之后,汉人地主阶级已经彻底抛弃了满清政权,所以在不久之后清朝灭亡了。在古代,就是谁联合地主,谁得到天下,就连朱元璋也得这么干。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