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吴三桂是于何时称帝的?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跟着历史记小编一起探寻。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不过,在这三位藩王中,平南王尚可喜和吴三桂不是一条心的。当然,因为遭到尚之信的软禁,尚可喜于公元1676年就去世了。而在尚可喜去世后,清朝大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并迫使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在此背景下,吴三桂面临着非常被动的局面。但是,在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也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时,吴三桂选择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三藩之乱中,吴三桂为何等到大势已去时,才正式称帝呢?
一
首先,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作出撤藩的决定。而这,成为三藩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换而言之,就清朝的三藩之乱,和明朝的靖难之役存在相似之处,也即都是因为削藩、撤藩所引发的。并且,和明朝的燕王朱棣一样,吴三桂也怀有不臣之心。换而言之,吴三桂一开始就有推翻清朝,从而登基称帝的目标。但是,在三藩之乱初期,特别是吴三桂势力达到巅峰的时期,吴三桂没有称帝,直到公元1678年,也即三藩之乱的最后一年,吴三桂才在大势已去的背景下登基称帝。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为何不一开始就称帝,反而要等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即临死之前才选择称帝呢?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吴三桂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如果吴三桂一开始就称帝的话,很可能会更早地走向败亡。面对决定撤藩的清朝康熙皇帝,吴三桂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从而和清朝大军展开正式的较量。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从“兴明讨虏”的口号,可以发现吴三桂一开始是将自己摆在明朝旧臣的位置上,也即希望借助蛰伏各地的明朝势力,从而获得更大的胜算。而就这些反清势力来说,自然是拥护明朝皇帝后人称帝的,这一点大家从《鹿鼎记》等影视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三
在此基础上,如果吴三桂在起兵之初就称帝的话,无疑是比较愚蠢的行为,不仅得到天下反清势力的响应,也会让自己众叛亲离。另一方面,既然称帝和“兴明讨虏”的口号相违背,吴三桂为何要在最后一年贸然称帝呢?对此,在笔者看来,换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大势已去,吴三桂才选择称帝,以此完成自己的夙愿。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朝大军逐渐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与此相对应的是,兴兵多年的吴三桂,则深感兵力、物力上的不足。并且,在康熙皇帝的分化瓦解和招降下,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也纷纷离心离德,各有图谋。
四
最后,面对这一历史背景下,吴三桂于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登基称帝。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称帝会和自己“兴明讨虏”的口号相违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称帝之后,吴三桂可以用皇帝的名义,以此对手下的文臣武将加官进爵。进一步来说,就吴三桂势力来说,称帝也有助于吴三桂来凝聚和团结手下,至少自己在名义上是和清朝康熙皇帝对等的。进一步来说,吴三桂称帝的背景,其实和称帝差不多,公元221年,在关羽被杀、荆州丢失的背景下,刘备于成都称帝。在称帝之后,刘备得以对手下加官进爵,并以皇帝的名义来征讨东吴。所以,回到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在明显不利的背景下登基称帝,很可能也有类似的考虑。当然,如同刘备在中兵败如山倒,吴三桂的称帝,并没有扭转不利的局面。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吴三桂在衡阳病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