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公孙衍,为什么会反秦?
下面由历史记小编给大家带来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国大良造公孙衍,为何最后却走上了抗秦之路?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338年,那位锐意改革的秦孝公去世,年仅十九岁的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因力主改革的秦孝公去世,被压制了十余载的守旧贵族如释重负,卷土重来。
与此前攻击新法条例不同的是,他们这一次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主持改革的商鞅。而此前因为秦惠文王尚未登基之前曾触犯新法,商鞅处罚了秦惠文王的两位老师,再加上此时的商鞅在秦国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对刚刚即位的秦惠文王形成了威胁。
如此一来,秦惠文王便借助守旧贵族之手,坐实了商鞅“谋反”的罪名,而后出兵讨伐商鞅,将其族灭。
随后,尚未加冠的秦惠文王选择蛰伏起来,慢慢地巩固权力,而守旧贵族与失去了商鞅之后改革派则是针对新法废立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就在两派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秦惠文王以“商君虽死,新法不废”为由,大肆清洗守旧贵族,使其再无能力抗衡新法。至此,的成果得以在秦国延续下去。
随着秦孝公老一辈大臣死的死,杀的杀,锐意东出的秦惠文王急需一位具有天下格局的战略家辅佐。就在这时,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犀首公孙衍入秦,受到了秦惠文王的礼遇,直接被拜为继商鞅之后的秦国第二任大良造。
要知道此时的秦惠文王并未在秦国开始爵职分离的改革,也还未逐步形成二十等爵制,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国大良造既是十七级爵制中最高的爵位,也是秦国总领朝政的要职,职权相当于山东六国的开府丞相。
公孙衍刚刚来到秦国便被秦惠文王委以重任,这位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犀首,自然对秦惠文王感恩戴德,时刻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以报答秦惠文王知遇之恩。于是,公孙衍将目光投向了那块让无数秦人魂牵梦绕,承载着秦国百年国耻的地方——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早在秦穆公时期便被秦国收入囊中,成为秦人繁衍生息之地。在进入战国时期后,因秦国政变不断,加之贵族擅权,导致秦国进入了“四代乱政”的混乱局面之中,而东边新兴的魏国却在魏文侯的带领下进行了改革变法,国力大增。
而后,魏文侯多次对秦国用兵,而后将河西之地设为魏国西河郡,又以名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攻占了秦国河西之地全境。秦献公即位后,在秦国拨乱反正,数次对河西之地用兵,但是成效并不大,秦孝公时期虽有商鞅以计谋歼灭了魏国大军,但是也并未收复河西之地。
于是,公孙衍成为秦国大良造之后,积极准备对魏国用兵,准备一举收复河西之地,为秦人雪耻。
公元前332年,在准备妥当之后,公孙衍率秦国新军东出,直扑河西之地,魏惠王派魏国上将军龙贾率军驻防西河郡。公孙衍率秦军与魏军激战于雕阴,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大战后,公孙衍于公元前330年,全歼魏国河西驻军,擒杀魏国上将军龙贾,一举收复了河西之地。
百年国耻,一朝洗尽!
消息传来,无数秦人掩面而泣,等到公孙衍班师还朝之时,秦惠文王亲率臣民出城相迎,以示宠信。
可是,这场“雕阴之战”在使得公孙衍名动天下的同时,也为他后半生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抗秦,埋下了伏笔。
在“雕阴之战”后,秦惠文王与公孙衍讨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之时,公孙衍却提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战略方向——放弃继续攻打魏国,转而征伐义渠。秦惠文王问及缘由,公孙衍以义渠国多次袭扰秦国边境,秦国无法全力东出征伐各国。可是,秦国与义渠征战数百年,秦国也未曾将其灭亡,这时征伐义渠又能取得多大的战果呢?
就在此时,一位意想不到的人来到了秦国,这就是那位著名的“势力之徒”张仪。张仪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公孙衍这一战略的错误之处,此时的魏国虽然先后受到了齐、楚、秦三国的打击,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霸业仍未被彻底摧毁,魏国还有可能东山再起,此时必须要乘胜追击,继续进攻魏国。
秦惠文王作为一代雄主,自然也不是容易被忽悠的人,他细细思量了公孙衍和张仪二人截然不同的战略方向,再联系此时的天下形势,自然能够判断哪一种方案对秦国更有利。
于是,秦惠文王采纳了张仪的方案,并且将其拜为客卿,而逐渐疏远了公孙衍。公元前328年,张仪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从魏惠王手中讨要到了河西之地的户籍图册以及蒲阳、上郡十五县,彻底解决了“雕阴之战”后的遗留问题,因功被秦惠文王拜为相国,成为秦国的开府丞相。
而公孙衍因被秦惠文王疏远,遂辞去秦国大良造之职,负气出走,回到了魏国,准备报复秦惠文王。而后便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国相王”以及拉开了合纵抗秦序幕的修鱼之战,处处掣肘秦国,成为了秦惠文王的毕生之敌。
从携手同行的“模范君臣”到针锋相对的“毕生之敌”,秦惠文王与公孙衍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因史料缺乏,我们已经很难得知了。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公孙衍收受魏国贿赂。有人认为公孙衍提出误导秦惠文王的建议,是因为收受了魏惠王的贿赂,加上张仪入秦,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便官拜相国,分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公孙衍心生不满,遂离开了秦国。
公孙衍心怀悲戚。也有人认为公孙衍在雕阴之战中,歼灭了八万魏军,这八万魏军皆是自己的母国同胞,公孙衍在此战之后,不忍对母国用兵,这才有了那条误导秦惠文王的建议出现。而后张仪入秦,识破了自己的打算,公孙衍便回到了母国效力,开始了抵御强秦之路。
你怎么看呢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