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朱桢是什么人?明朝南方最壕的一位亲王
大家好,说起楚昭王朱桢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武昌,在明代是湖广一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明朝初年,武昌城内只有都司、布政司和按察司这三司衙门。从明英宗正统朝开始,朝廷陆续设置湖广巡抚、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等官职。武昌城内除了原有的三司衙门以外,既有地位更高的巡抚衙门、总督衙门,还有武昌府和江夏县的衙门,一时被称为“湖广会城”。
但是在明朝,武昌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在于它是楚王家族的封国。大明建国前的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初一日,御驾亲征武昌的朱元璋得胜回朝。这一次湖广之行,彻底扫荡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陈汉政权大将张定边,在无奈之下和皇帝陈理一起投降,湖广全境尽归朱元璋之手。回到南京后老朱双喜临门,他又多了一个大胖小子。心情大好的朱元璋立刻宣布等这个儿子长大,就封他为楚王。谁说老朱不浪漫来着!
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楚王家族此后在武昌生根发芽,享受了两百六十多年的荣华富贵。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一支宗室的始祖:楚昭王朱桢。
洪武时代:文武双全
朱桢,生于蒙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3月3日,生母为充妃胡氏。胡氏后来在永乐朝被追谥昭敬,是明太祖后宫之中少数得到谥号的妃嫔。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大明皇帝朱元璋兑现当年的诺言,封7岁的朱桢为楚王。
明太祖是“亲王戍边”政策坚定的执行者,朱桢作为楚王,将来自然是要出镇武昌。洪武三年的时候,湖广以西的四川还在明夏政权手上,云贵一带也依然效忠于前元政权,武昌也可以算是前线。所以对于儿子的培养,文也要抓,武也要抓,还要两手一样硬。
文学素养:
对于亲王来说,王府之中最重要的官职是长史,因此当时几大王府的长史均非泛泛之辈。楚王府长史朱廉,浙江义乌人,原任翰林院编修。朱廉的老师,是前元侍讲学士黄溍。朱廉本人,是《元史》和《大明日历》的编修官,《明实录》对他的评价是"居官恭谨自持"。相信有这样一位饱学大儒辅导,楚王在学问上一定受益匪浅。
军事才能:
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月开始,到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为止,除了期间享受了一次长达半年的休息,其余时间里面朱桢和几位兄弟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吴王朱橚、齐王朱榑一直在中都凤阳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这种磨练,让朱桢和后世养尊处优的亲王之间显然有着天壤之别。
丙子,诏秦王樉、晋王棡、今上、吴王橚、楚王桢、齐王榑往练兵凤阳,仍命以大牢祭旗纛庙。—《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一十》
初露锋芒:
洪武十二年二月,学成回京的朱桢迎娶了大都督府都督佥事王弼的女儿王氏。当年年底,楚王的老岳父王弼进封定远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二月,18岁的楚王朱桢带着楚王妃王氏一起之国武昌,楚王家族在此地的历史徐徐拉开帷幕。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的时候,湖广境内发生了思州洞蛮之乱。思州的范围大致在今贵州务川、沿河、印江和重庆、秀山等县地,当地土人被称为洞蛮,长期以来一直由土司管辖。对于这次规模不大,战斗力不强的叛乱,朱元璋认为是给朱桢的一次绝好锻炼机会。当年四月,楚王挂帅出征。为了以防万一,朱元璋派出信国公汤和和江夏侯周德兴这两位开国元勋来给朱桢打下手。
所谓的思州洞蛮当然缺乏和朝廷正规军正面决战的能力,他们最擅长的是利用地形来开展游击战,即所谓“闻王师至辄窜匿山谷,退则复出剽掠”。此时的楚王虽然年幼,却提出“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先让大军于诸洞分屯立栅,与蛮民一起种地耕作。然后趁着蛮民们警惕性下降之时,突然用计抓捕其"渠魁",一举大获成功。朱元璋老怀大畅,称赞朱桢道:"汤和言尔有谋略,真吾子也"。明军最终平定此次洞蛮叛乱,共计俘虏四万余人。楚王得胜回武昌,汤和等人则继续留镇当地。
此后几年之内,道州、全州、桂阳诸叛虏,卢溪、黔阳诸洞蛮夷,朱桢均奉命将其平定。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的时候楚王还曾率军深入云南,将叛贼阿鲁秃抓获。此事《明实录》上未载朱桢是否亲征云南,只说到武昌三护卫奉旨调兵六千人赴滇听征。
数奉命督师讨平大庸、靖州、上黄诸蛮夷。又讨云南阿鲁秃禽之,太祖嘉悦。—《国朝献徵录卷之一》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的时候朱元璋设立宗人府,楚王出任右宗人,一时间朱桢在朝中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明哲保身: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去世。朱元璋花了小半年时间考虑之后,册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从第二年开始,老朱连续对开国武勋集团重拳出击。先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大批公侯惨遭清洗。此后众亲王的姻亲,包括晋王的岳父永平侯谢成、亲家颖国公傅友德,周王的岳父宋国公冯胜,乃至楚王自己的岳父定远侯王弼相继被杀。此时的朱桢,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时候,古州洞蛮再次作乱。朱元璋钦点朱桢挂帅出征,弟弟湘王朱柏出任副手。此时信国公汤和已经去世,老朱派了汤和的儿子都督汤醴配合楚王出战。可惜此时的楚王早已不复当年的锐气,他和湘王两人变着法儿跟皇帝老子拖延进兵日期。朱元璋在五月份下旨,期望二人可以在七月份一同进兵。但一直拖到八月,楚王还以军饷不足为借口按兵不动,气得老朱专门写信过去将朱桢骂了个狗血淋头。
丙戌,楚王桢遣千户周逊请军饷。上敕报之曰:往者诸将东征西讨,朝廷何尝运粮随军?今尔率兵止在一隅,欲请粮三十万石,岂不可愧?…尔兄弟计所统军已不下十万,尚未能剿除蛮寇。—《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四》
可惜时移势易,楚王和湘王兄弟俩任凭老父亲怒气冲天,就是不动如山。朱元璋最后也只能默默地叹一口气,派总兵官杨文顶替二人领兵,而把朱桢和朱柏二人打发去修建铜鼓城。铜鼓城是黔东南地区的军事要地,而老朱在给二王的敕书之中的语气,是显得那么的心灰意冷。
敕楚王桢、湘王柏曰:前命尔兄弟帅师征蛮,既不亲临战阵建立功勋,宜各以护卫军一万、铜鼓卫新军一万、靖州民夫三万余筑铜鼓城。—《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五》
永乐时期:韬光养晦
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基于武昌的地理位置,以及楚王府的雄厚实力,朱允炆虽然在削藩上极为激进,但却始终没有招惹到楚国。而对于起兵作乱的四哥燕王朱棣,楚王虽然没有配合朝廷出兵征讨,却也在口头上进行了谴责。
这样说有证据吗?当然有。建文时候有个文人叫包彝古,他和楚王之间有书信往来,里面曾经有写到对于朱棣的“干犯语言”,即对燕王有所冒犯。这件事在永乐九年的时候被黄岩县民给捅了出来,朱棣尴尬之余,只能以一句 “况天下之主,岂当念旧恶?”来将此事轻轻揭过。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7日,造反成功的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称帝。7月8日,楚王即自武昌赶到南京朝贺新君。朱桢是当时最有实力的在外亲王,他的这一表态,是对朱棣极大的支持。平江伯陈瑄之子陈仪的话来说:“楚国自洪武初立国,四、五十年之间,生齿繁育,粮饷充积。造船以千计,买马以万数。兵强国富,他藩莫及。”此后楚王又于永乐三年、八年、十四年和十九年4次入朝。楚王每次来,朱棣都会亲自在华盖殿赐宴。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正月,楚王府护卫奉旨随英国公张辅出征,平定交阯叛寇。九月,楚王府护卫奉旨北上至北京,准备来年二月随皇帝朱棣一起北征。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八月,武昌三护卫官军奉命随镇远侯顾成出征,剿捕台罗等寨反叛苗寇。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楚王一次性大手笔向朝廷进贡战马两千匹。朱桢的这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皇帝的忠诚,朱棣也不禁夸奖"楚国无事,上下相安"。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2月22日,楚王朱桢去世,享年60岁。朱棣为之辍视朝七日,赐谥曰昭。《明太宗实录》对这位楚昭王的评价是“"恭慎畏事,执守礼法,始终一心”。在临终之前,朱桢教育世子朱孟烷要牢记“忠孝”二字,千万要保住楚国来之不易的基业。随后又告诫诸子要和世子同心同德,才能常保富贵。
顾世子孟烷曰:“太祖皇帝得天下至难,吾保有楚国至今日亦不易。汝勉图忠孝,以无忝祖父。”又顾其众子曰:“家有宗,国有统。世子,尔曹之宗统也。必与之同心,毋为异同,庶几永保之道。”言讫而薨,时年六十。—《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九》
楚昭王共十子,庶长子朱孟熜早逝,追封巴陵王,谥悼简。庶次子朱孟炯封永安王。嫡长子朱孟烷袭封楚王。第四子朱孟焯封寿昌王,第五子朱孟炜封崇阳王,第六子朱孟爚封通山王,第七子朱孟灿封通城王,第八子朱孟炤封景陵王,第九子朱孟爟封岳阳王,第十子朱孟炬封江夏王。楚昭王妃王氏并未受其父定远侯王弼连累,去世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十一月。
楚王府位于高观山(今蛇山)南麓,在武昌灵竹寺基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很遗憾笔者没有在网上查到有关灵竹寺的资料,有知道的朋友希望不吝赐教。倒是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有一首《武昌怀古十咏·灵竹寺》
孝之一字协天伦,信可通天感鬼神。霜满竹林安得笋,心倾泪雨自生春。只闻郭巨曾埋子,岂得曾参亦杀人。凿隧及泉愚尔耳,斯人盖是舜之臣。
整个王府坐北朝南,背依高观山,东西宽2里,南北长4里,占地8平方里,相当于当年的半个武昌城。周围垒石为城,高二丈九尺,号称“王城”;开四门,正门称镇楚门,俗称公衙门,位于今湖北医学院一带,至今尚有地名曰“王府口”。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正门、前后殿、四门城墙饰以青绿,廊房饰以青黛。四城正门,以丹漆,金涂铜钉,豪华壮观,犹如皇宫。
楚王府,在司东南一里,洪武三年建府,周围甃以砖城,城下为池,外为红墙。为四门,南曰端礼,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北曰广智。—《湖广图经志书卷一》
楚王府前有歌笛湖,是为楚王种芦取膜为笛簧的地区。大名鼎鼎的黄鹤楼边上建有武当宫,供楚王祭祀祈福所用。东湖附近的“放鹰台”,为楚王出城游乐之地。而位于城东南六十余里的灵泉山(即龙泉山),则是历代楚王的陵园所在,素有“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的说法。目前朱桢陵园保存最为完好,其地面建筑台基、中央神道、东西御道等基本完好,地宫完整。由于楚昭王生活简朴,其地宫随葬品并不丰富。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