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戚:出身寒门的贤士,被齐桓公赏识重用
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他家境贫寒,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怀才不遇,过着穷苦的生活。人们常说金子总会发光,可如果金子被深深掩埋的话,再怎么发光也不会有人看见。
宁戚之前并不信这个道理,但经过了几年的生活磨砺之后,由不得他不信,于是为了前途或者说未来打算,他决定自己把金子挖出来。不过即便挖出来,也要给识货的人看,不然还可能会被人认为是一堆黄沙呢。
那么,谁才是识货的人呢?宁戚毕竟还是有些见识的,他盘算着卫国周边的那几个诸侯国国君,郑国、宋国、晋国等等,最终他失望地发现,好像没什么识货的。然而,老天还是有眼的,识货的人,终于还是让他等到了。
685年,齐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刚刚上位的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同时下令招才纳贤,一副要大干一场把齐国推向巅峰的模样。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地理位置的重要,宁戚的老家距离齐国不超过五百里,很快,齐桓公上位后的一系列措施就传到了卫国,确切的说,是传到了宁戚的耳朵里。宁戚是聪明人,略一分析,就觉得齐桓公应该是个识货的人,可以去试一把。
于是乎,宁戚打算出发了,目的地齐国,但是问题来了,他穷啊,以他的家境,在卫国老老实实地生活都过得挺惨,何况是来一场五百多里地的“远足”活动?他现在出发,那是很可能饿死的。然而,聪明人毕竟是聪明人,很快宁戚就找到了办法。
春秋时期,商业已经很发达,各国之间常有贸易往来,相邻的齐、卫两国自然也有不少商人往来穿梭。宁戚就看准这个机会,去给一个前往齐国的商人赶牛车,几经周转终于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
下一个问题来了,宁戚见不到齐桓公。即便春秋时期诸侯的门禁远没有之后的皇帝门禁那么森严,但堂堂齐国国君,也不是宁戚一个卫国小民想见就能够见的。
在城里徘徊一天,宁戚还没想出对策,天就暗了下来。无奸不商,雇佣宁戚的那个商人自然也不例外,他给宁戚安排了一个住处——露宿城外。
宁戚一直过的就是苦日子,也没对商人的安排有什么异议,毕竟他的家很可能跟露天也没什么区别。但是,就是因为露宿城外,他才迎来了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
老天是仁慈的,帮人是要帮到底的,既然搞出个识货的,自然要让货跟他见个面。
当晚,齐桓公到郊外迎客,也不知道是哪个客人需要他亲自出马,反正他就是出城了,而且是大开城门,一群人举火把出城。宁戚就在齐桓公出城的那个方向,这时候的他还在车下喂牛呢,忽然抬头一望,好大的阵势,不会是国君出巡吧。
的确,偌大一个齐国,能用的起这种阵势的,也只有齐桓公了。宁戚见机不可失,亮货的时候到了,他清了清嗓子,敲着牛角就放声高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不愧是识货之人,一听这歌,就对随从说:"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他恨不得立刻就去见宁戚考校一番,但他还要去迎客,分不开身,于是就命人驾车把宁戚载回城中,还赐给宁戚一些衣物。就这样,宁戚凭借一首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成功进了城。
齐桓公是很注重人才的,等他安顿好客人,立刻就接见了宁戚。在这第一轮面试中,宁戚的表现极其出色,他纵论天下大势,向齐桓公陈述他对治理齐国的见解,齐桓公相当赞赏。第二天,第二轮面试开始了,齐桓公再次接见宁戚,宁戚这次向齐桓公献上称霸天下之策,齐桓公大喜,立刻就要给宁戚封官。
但是许多大臣认为卫国离齐国那么近,应该先派人去考察一下宁戚的品行再进行任用,反正不会耽误太多时间。但齐桓公主张君主用人只取长处,其他小事不必计较,不能因此失去人才,所以他力排众议,当即拜宁戚为大夫。
事实证明,齐桓公看人的本领还是一流的。宁戚之后升任齐国大司田,主管农事,任职时间长达数十年,在任内,他鼓励开垦耕种,实行薄赋政策,使齐国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管仲、宁戚等人辅佐下,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更是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一举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而宁戚也与管仲、鲍叔牙等人并称“齐国五子”,名留青史。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