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都城的位置真的不能确定吗?夏王说,其实我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你对夏以前的历史感兴趣,请耐心看完这篇文章,有可能会有些长。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满天星斗地理环境分析、从考古、分子人类学、文献上看星斗争辉、为什么会月明星稀。我们会从“考古”和“分子人类学”,“地理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论证。后期会有一些文献上的论据。
满天星斗地理环境分析
我们看下满天星斗是如何分布的,如下
4000年前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通常我们将一万年左右这个时间点作为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这个时期地球进入了“全新世”时期,全新世时期的生态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距今天8500-3000年这段时期被学界称为“仰韶温暖期”,而这段时期恰巧是我们历史上“满天星斗”的年代。温暖湿润的气候,让我们祖先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今后中国领先世界两千年的农业文明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和江淮两湖流域的稻作农业都在这个阶段开始萌芽,并迅速传播到各个地区。
学者通过专业分析,距今6000-4000年前,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海水深入内陆最多处达几百公里,渤海湾海岸线西移50公里,已经到达天津西侧,长江流域,海水入侵100-200公里。
黄泛区及海侵示意图
传说中的治水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经过仰韶温暖期前期的发展,中国大地上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生活富足,这时期从考古上来看,彩陶、黑陶、玉器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连续暴雨、洪水肆虐、海涛汹涌,给新石器时期的人们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史记·夏本纪》中说:“当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时代背景情况简单介绍完了,我们看下几个主要地区的地理环境情况。下面这张图是目前网络上我看到的对夏朝所在地的几种看法。
网上流传夏都位置
其实就单看这张图,如果你是夏王,你选择哪里呢?二里头所处洛阳盆地,有山河之险,西出函谷进入关中平原,东出虎牢进入华北平原,北据黄河邙山,南靠秦岭,东倚嵩山。不言而喻了吧。我们不妨详细看下。
星斗争辉的年代,各个星斗的状
石卯位于广袤的黄土高原北部,黄土事实上是非常适宜农作物栽培的土壤。由于黄土是粉尘颗粒,不容易形成岩石,呈现出均匀、细小、松散、易碎的特点,对于石器时代的人们使用原始工具非常容易进行耕种。而且作为碱性的土壤,矿物质不容易流失,所以土壤的肥力经久不衰。但同时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黄土松散易耕种,也容易流失,无论大的风沙或者洪水,很容易将黄土块冲碎,黄河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在大洪水到来的时候,虽然下游地势低的地方更容易受到洪水的打击,但本来就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更加严重。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石卯古城进入5000年后开始衰落盖因于此,这里向北是鄂尔多斯草原,向西是宁夏草原,所以后来整个这片地区的人们成为了,而能够拥有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一直是游牧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从考古上来看石卯虽然是一座庞大的石城,但这片地区的文化遗址分布相对并不广,这个跟地域是有关的。这里在汉朝设置西河郡,紧挨朔方郡和代郡,事实上成为了游牧民族南下侵扰朔方和代郡的一个缓冲地带,而游牧民族很少越过肤施(榆林)南下,往往绕道雁门一带走临汾盆地,或者向西走宁夏平原后穿陇东的萧关进入关中。沿途的水草补给是关键。所以秦始皇修了一条“秦直道”直通北疆。想必穿越沟壑纵横河流错乱的黄土高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石器时代的人们来说,农业生产是生存的保障,进入农业以后,向东部黄河冲击平原扩张也是人口发展后的必然结果。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里我们不做详细解读。另文详述,我们看下远古的祖先如何迁徙过来的吧,请看图。
大约12000年前,一部分携带O3-M122父系单倍体类型的人沿着藏夷走廊向北方前进,穿越无数高山大河,沿途走走停停,最终进入陇西盆地并长期定居下来,在这里留下了小柴旦湖等旧石器遗址。而留在出发地的同族最后成了彝族、拉祜族等古老民族的祖先,今天看来,这里的有些民族接近100%的O3-M122单倍体基因,也是源于此。还有一部分人长期定居在路过的三江源地带,留下的旧石器遗址就是参雄尕朔遗址,这些人与早期进入藏区生活的D系土著融合,形成了最早的藏族。后来北去的同族又有一部分返回,同样融入进藏族等民族里。从陇西出发进入陇东的人逐渐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形成了大地湾文化,又过了一千年,有一部分人继续东进关中盆地,这个部落就是黄帝部落,这部分人的基因已经产生突变,就是O3-M134型,后来他们又开始东进,在崤函通道入口分成两支,一支沿着黄河向北去的那群人就是石卯的创造者,向东去的那支进入洛阳盆地。
石卯就讲到这里了,我们把目光转向河洛之间。在讨论河洛地区地理环境之前我们先看下我国历朝历代对都城选择的情况。
我这里只是根据大一统王朝简单划分了下,喜欢较真的朋友不要去纠缠对错。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出来,我国历朝历代不约而同的将都城选在关中到洛阳这一带。不要去低估古人的智慧,古人的选择往往都非常有道理。对于任何一个农业社会的王朝,农是立国之本。而中国的地形来说,从关中到河洛这一带立国就几乎意味着一个王朝的存在。
历代关隘示意图
我们看下上图,所有的红色圆点就是历朝历代修建的关隘,而修建这些关隘的目的就是为了守住东侧这片绿色区域,这片区域是农业的根基,只要有地种粮,一切都好说,元定都北京有其民族原因,明朝呢?朱棣兴师动众迁都北京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要去天子守边吗?可事实上在朱棣的眼里,燕山一线并不是他心中的边界。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广阔的东北平原注定要成为一个重要的粮产区。这点目前已经被证实。雄才大略的实际上是想将辽东稳固在大明的治下。
东北地区地形示意图
我们回到洛阳盆地,先看下地形结构
洛阳盆地地形图
如上图所示,洛阳盆地西侧“函谷关”位置,黄河将崤山切开,而函谷关坐落在稠桑原中间一道裂缝中,几千年的时光这个位置没有了当年的险要,不过当年函谷铁关当道的雄风还是让人忍不住充满向往。当然远古时候还没有函谷关,不过这个位置的确“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用古人的话说“丸泥可塞”。东侧虎牢关位置也是要冲,黄河从邙山余脉和嵩山余脉形成的峡谷缝隙中流过,也是一关当道万夫莫开了。北部是王屋山余脉邙山,黄河从山谷中呼啸而过。而且由于邙山的存在,黄河的泛滥对这里影响非常小。南面的洛河从西到东横贯盆地,伏牛山脉和嵩山山脉形成“伊阙龙门”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虎牢关位置到函谷关位置有210多公里,盆地南北宽度从40到100多公里。对于后世王朝来说,这里的战略纵深的确有些小,但在上古马还没有成为交通工具的年代,这个范围也算是非常理想的战略要地了。我们再换个角度看下上文提到的黄泛区的问题。
洛阳盆地与黄泛区位置示意
我们可以看到,洛阳盆地由于地势的原因,并不在黄泛区的范围内,由于黄河改道及经常泛滥的缘故,原本辽阔的河北平原在上古年代并不是理想的农业生产之地。而江淮平原和江东平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时还有频繁的海水侵入。据说良渚就是毁于海侵,而洛阳盆地却得天独厚没有这些后顾之忧。这自然会引起对这片土地的争夺。几方势力轮流登场开始了最早的逐鹿中原.。这些我们后面谈。上面我们提到的石卯人迁徙路线图上可以看到龙山人也在其中。我们在看下。
大概5000-6000年前这段时期,在陇东一带的大地湾人由于人口的饱和,陆续开始了东迁,其中一支沿黄河北上进入秃尾河一带,最终形成了石卯文化,还有一支沿着渭水或者泾河(这个没有考,以后考证)进入了关中盆地,关中盆地辽阔的土地,温润的气候,让这些大地湾人在这里开始迅速繁殖,其实根据考古来看,大地湾人应该在更早阶段就有来到关中平原,这里相继出现的老观台文化遗址、北刘遗址等都是大地湾文化在关中平原的扩张。所以目前还无法判断究竟是哪一批大地湾人之后穿过崤山进入豫西的,不过我估计是后一批大地湾人,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嘛,从考古出土器物的内涵来看,之后的仰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老观台文化有传承的关系。这有可能是新生力量的加入,造成了本地文化的转变。仰韶文化的确是碰撞出来的结果,包括之后在豫西与裴李岗文化的相遇。以及之后与大汶口文化的交流,这同时也造成了后来形成的仰韶文化类型众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我们之后再继续谈这个,下面我们看下淮河流域的情况。
淮河流域覆盖范围
上面我们谈了石卯和龙山,我们也知道石卯和龙山实际上是同一族人分别创立的不同文化。我们看下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文化遗址范围
淮河流域覆盖范围非常广,分别包括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的部分地区。
河南省中东部和南部属于淮河流域,按现在行政区划,包括郑州市的绝大部分、开封市、商丘市、许昌市、漯河市、周口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的绝大部分,信阳市全部,面积近10万平方米,占河南省总面积的近60%。
安徽省包括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的全部,淮南市、六安市的大部,合肥市的北部、滁州市的北部,面积约6、7万平方米,占安徽省总面积的近一半。
江苏省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的全部,扬州市的绝大部分、泰州市的中北部、南通市的西北部,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占江苏省总面积的60%。
山东中南部的沂、沭、泗流域属于淮河流域,行政区划包括现在的菏泽市、济宁市、泰安市南端(宁阳县一部分)、枣庄市、临沂市、淄博市南端(沂源县大部)、日照市大部分,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占山东省面积的32%。
从上面分布范围可以看出来,我们比较熟悉的贾湖遗址和裴李岗文化实际上属于淮河文化,并不属于黄河文化。不过淮河文化和黄河文化只是学界的一种分类方法,以贾湖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年代来看,那个年代各个地区文化还没有成型。而这个时候北上的第一批“羌人”刚到陇海高原。这里做下说明,西边来的我们这里统一称作“羌人”,东边来的统一称为“夷人”,由南方来的统一称为“苗人”。这里只是一个称呼,请不要跟后面历史中的羌夷苗进行对号入座。
淮河流域处于南北方文化的分水岭的位置,所以在淮河流域文化明显能看到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接触与异同。事实上,到新石器中期以后,淮河流域的文化被周边的四大文化给瓜分了。
淮河以北,西北部围绕嵩山的是仰韶文化阎村类型,东北部泰沂山以南是大汶口文化刘林类型,两者之间偏东的刘林的大汶口文化因素会多,偏西则仰韶因素较多。豫中、豫东皖西北地区文化上有更多的独立元素。而淮河以南,江淮东部以及中部地区多为松泽文化。
仰韶晚期,淮河流域内、淮河上游北部为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淮河中游北部与大汶口文化中期联系更多,而淮南受到良渚文化影响较多。淮河下游北部为大汶口文化中期花厅类型,江淮东部为松泽晚期-良渚早期的影响。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文化已经四分五裂,上游沿岸地区为屈家岭文化,豫中平原地区属于秦王寨文化,淮河中游北部受大汶口、秦王寨、屈家岭多重影响。
大汶口文化西进的时间大概是5400-4900年,处于仰韶文化中期。而在5300年前后,凌家滩文化消失,松泽文化进入到良渚文化阶段,江淮中部文化陷入低谷,良渚进入向外扩张阶段。屈家岭文化北上大概在5000年左右,主要是抵达鄂西北和南阳盆地。
仰韶中期形势
4500年,进入龙山时代,淮河上游属于石家河文化,中游属于龙山文化,龙山时代前期,4900-4400年,淮河下游属于良渚文化,在良渚与大汶口交界地区,良渚略占上风。这个时期,淮河流域是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晚期-石家河早期文化角逐的场所,最后基本上被大汶口文化统治。
石家河文化在4600-4200年范围内,4200年后为“后石家河文化”。大汶口尉迟寺类型对石家河文化有影响。
龙山时代后期,4400-3900年,文化格局继续延续着北方文化对南方文化持续影响的势头,4200年时候,龙山进入王湾三期文化和杨庄二期文化,这个时候石家河文化消失,被下王岗的王湾三期文化取代。而淮河中游地区,北方龙山文化继续南下,以蚌埠徐州为边界,西属于中原龙山,东属于海岱龙山。到这个时期的晚期,龙山文化继续南下,势力已经越过淮河抵达长江,江淮东部的南荡遗存、太湖流域的广富林文化便是很好的证明。
淮河下游代表的是釜文化系统,淮河上游是罐文化系统。因此,从新石器时代最早期开始,淮河流域就已经显示出西北与东北两个文化系统,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淮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就己经形成了面貌较为一致的文化共同体,广泛使用陶釜加支脚,流行鋈手、角把、双耳等附件,大量使用骨角器。中国南北分界线大体在淮河以北百余千米左右,即今天的漯河-周口-宿州-宿迁-沭阳一线。
我们对上面的考古结果做下小结
5400年前开始,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松泽文化(良渚的前身)分别向淮河流域进行扩张。取代了淮河流域原有的文化。
4500年,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在淮河流域发生碰撞,并划分了势力范围。
4200年,龙山文化全面扩张,石家河文化消亡,江汉地区进入龙山文化时代,江淮地区进入海岱龙山时代。
中原地区最后成为了星斗暗去后那轮明月
根据考古结果,我们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5400年-4500年之间是我们历史上三皇时期,这期间群星闪烁,各有短长。淮河流域处于各方势力交汇点。仰韶文化代表着“羌人集团”(黄帝),大汶口文化代表着“夷人集团”(东方的炎帝、少昊),屈家岭文化代表着“苗人集团”(蚩尤)。良渚文化还不很清楚在历史文献上可以跟哪个团队进行对应,我觉得应该从东夷的古史中寻找答案。4500年前后,良渚因为海侵而消亡,良渚人四散逃亡,而北方进入了龙山时代,并开始占据上风,这时候进入历史上的五帝时期,中原龙山和海岱龙山的异同标志着羌人集团和夷人集团组成了夷羌联盟,而初期(大汶口文化晚期),考古发现东方文化占据了上风意味着,夷羌联盟在这个时期由夷人主导,历史上就是颛顼、帝喾统治时期,颛顼帝喾是东夷的部落,成为了夷羌联盟的首领。当历史到了4200年的时候,龙山文化表现出来突然的强势,在历史上就是尧舜禹时期的到来,历史文献上尧舜禹征三苗对应的考古结果就是龙山文化取代了石家河文化。这个比较彻底,石家河文化彻底消亡了。夷羌联盟取得了对苗人集团的绝对胜利。部分苗人南逃进西南的大山中,成为了现在苗族和瑶族的祖先。从分子人类学上看得也非常清楚,苗瑶人主体父系单倍体为O3-m7类型,这个类型上游也是O3-m122类型,与羌人的主体O3-m134型有着同一个上游。说明上文所述中当年羌人北上的时代,一部分O3-m122类型的人越过高山,进入了长江中游,并随后扩展到淮河流域。这些人就是O3-m7类型的苗人集团。当O3-m122类型的羌人集团从关中进入豫西和晋南的时候,苗羌发生了遭遇,最后由黄帝集团联合东部的炎帝集团(按照传说,西部也有炎帝)将蚩尤集团打败,并占领了中原。
篇幅有限,我这里先简单说下东夷和古蜀,以后另开文章详说,从地理位置看,四川盆地也的确高山峻岭环绕,“难于上青天”,但外人难进去,里面的人同样难出来,作为上古没有马匹的年代,你很难想象可以在短期内与外界,尤其与山东的东夷人进行交流。所以蜀地在古代多成为,在天府之国里自得其乐。而山东地区恰恰相反,是一马平川的丘陵地带,除了背后是大海,根本无险可守,所以才会发生齐国被一举攻破七十余座城池,差点亡国的奇葩事件。没有飞机的年代,高山峻岭长河大川就是最好的防御。从这点来说,山东地区很难成为夏朝都城所在,但在夏代,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夏,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山东有很多上古传说的人和事与我们今天的听到的一样,是因为后世将东夷人的传说与羌人的传说合在一起,创造了华夏的上古传说。
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示意
结语:4000年的时期,中原地区处于龙山晚期,势力范围覆盖了长江中游和淮河流域(淮河流域下游由海岱龙山控制)。所以作为这个时期核心区域的位置,石家河与四方湖可以完全排除,那个年代他们就是龙山文化势力范围的边缘。石卯上文已经做过论述,也完全可以排除。而处于天下之中的洛阳盆地无论从史籍上、从考古上、还是从地缘政治上,我们都不难得出来那个时期的核心区域应该就在河洛之间的洛阳盆地这个结论。我最后说句题外话,最近读了大量有关上古的文献,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那个时期的中心在洛阳盆地是很确定的事情。实际上学界并没有多少其他观点,虽然有,但非常的少,完全是被网络上的民科们给放大了,才给人感觉各种观点乱飞。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