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墓不断长高是怎么回事?孟达是个怎么样的人?
在今天的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有一座相传为三国时期名将孟达的墓,这座墓千百年来,不断长高,直到清代,几乎快变成一座小土山。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地质变迁,有待于去解释,所以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述的。
我们今天要说一说的,正是这墓主人孟达。
孟达本属于武人,更是叛将,他先事于益州的,背叛刘璋后投靠刘备。在关羽荆州毁败之后,又投降曹魏,引兵攻占了东三郡,成为曹魏的封疆大吏,后来北伐的时候,又暗通蜀汉,背叛曹魏。最后被“闪击”,传首洛阳。
这座墓应为当时救援孟达的吴国军队收拾孟达残骸遗物建立的衣冠冢(司马懿进攻孟达的时候,吴蜀军队都曾出动援军予以救援,但是收到阻击,没有成功),站在不断长高的孟达墓上,几乎可以俯瞰整个旬阳,当地人觉得孟达的“武气”会破坏旬阳的“文运”,非常的不吉,所以在清代的时候,在孟达墓旁修建了一座石塔,取名为“文星塔”。这座塔“面涂白灰,墨勾砖缝”,建塔是以求镇墓,反应出的,是一种对孟达排斥的心理。
孟达墓旁的文星塔,当地人建塔以镇墓
孟达前后侍奉三主皆叛,他在《辞先主表》里也不无凄凉地说自己“臣诚小人”,经由《三国演义》的文学表现,在一般的印象中,可以说是仅次于吕布的“三姓家奴”了。在孟达墓前,我们回望这段风云诡谲的历史,感触良多。
孟达生年已不可考,本字子敬,没错,就是和东吴那位鼎鼎大名的鲁肃鲁子敬同字。因为后来归降了刘备,刘备的叔父也字子敬,为了其避讳,孟达改字子度。他本是扶风郡人,在汉末的乱世里,和自己的老乡法正一起投奔益州的刘璋。后来奉刘璋的命令前往荆州结好刘备,这一去孟达就直接留在了刘备处,成为了刘璋手下第一批投降刘备的人。刘备任命他为宜都太守,按孟达自己的话来说,“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说明在刘备集团中,他本来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出发,北攻房陵,准备夺取东三郡。当孟达已经攻克房陵,准备一鼓作气拿下上庸的时候,刘备却派自己的养子刘封从汉中沿汉江东下,夺了孟达的兵权。
在平定东三郡后,论功行赏,刘封一举升迁为副军将军,就连投降刘备的申氏兄弟都获得了封赏,“先主加(申)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而屡立战功的孟达则在这次封赏中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既被夺兵权,又遭此冷遇,不知道孟达当时内心是何感受。
后来在《辞先主表》里,孟达给刘备留下了这样的话“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
然而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刘封作为刘备养子,身份尊贵,又在东三郡主政,经常侵凌孟达,三国志中有“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的记载,鼓吹是指军乐队,是一种军事仪仗,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刘封直接夺取孟达的鼓吹,是一种极具侮辱性的做法。这就不难理解前文提到的孟达要以古代的申生、伍子胥、蒙恬、乐毅这些人来表达自己痛苦和绝望的心情了,这些人都是为国尽忠而又不得善终的。
随着关羽在荆州的败亡,东三郡的形势岌岌可危,孟达因为之前不支援关羽在荆州行动的“罪行”,再加上饱受欺凌,在这个时候为了自保,率领所部投降了曹魏。
时逢魏文帝曹丕践祚,他把孟达来降看作是一种吉兆,非常看重孟达,而东三郡属于曹魏南疆,当时还无力直接进行统治,还需要利用孟达进行羁縻。所以一口气给孟达加封了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假节,可谓荣宠至极,另外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让孟达总督军政,等于认可了孟达在东三郡的半独立地位。这也许是孟达人生中,最为风光和扬眉吐气的时刻了。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曹丕的离世,孟达在曹魏的最大政治靠山消失,曹魏朝堂上支持孟达的几位重臣也相继过世,加上申仪不断向司马懿告发孟达有谋反之心,孟达的处境又变得困难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诸葛亮和李严的接连策反,孟达终于下定决心叛魏,然而这次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没有给他机会,以八日行军1200里的快速闪击,一举擒杀孟达。在这次平定孟达的过程中,孟达的亲信外甥邓贤开门投降,起了重大作用,一直在各种势力间不断反复的孟达,这次终于尝到了被背叛的滋味。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