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_name}

{site_name}

🌜 搜索

从废太子来看,为何说只有张良懂刘邦?

历史故事 𝄐 0

195年,自从讨伐黥布回来,身中流箭,不愿就医。于是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卧床多日,宠妾戚夫人和其子刘如意常伴左右。

一日,刘邦突然觉得精神尚可,便叫人置下酒席,唤太子刘盈前来伺候。

刘盈听说父亲刘邦病体见愈,心甚宽慰,赶紧前去请安,商山四皓陪同。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刘邦心里突然涌上一阵暖意,心想:盈儿虽不成器,倒也算孝顺。

刘邦抬眼望去,刘盈已到跟前,稽首问安,刘邦挥手示意入座。刘盈移步,刘邦才突然发现其身后还有四人,个个生得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衣冠楚楚,飘然若仙。

“难道是神仙下凡?”刘邦心头一惊,稍作安定,问道:“敢问四位何方高人?”

“某乃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依次作答。

刘邦大惊:“原来是四位高人,寡人寻访你们数年不得,为何如今甘愿委身于小儿处?”

四人作揖:“陛下轻慢,臣等不愿受辱,故深匿不出。今闻太子礼贤下士,天下士人皆愿为其肝胆涂地,故臣等亦愿誓死追随,以效绵薄之力。”

刘邦若有所思,说道:“烦请四位先生能始终如一、尽心尽力地辅佐太子。”四人道诺离去。

刘邦唤来戚夫人,指着他们的背影,叹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后宫之主非她莫属。”

从废太子来看,为何说只有<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787/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张良</a>懂刘邦?

戚夫人泣不成声,刘邦令其伴舞,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数阙之后,刘邦离去,戚夫人瘫倒在地。刘邦终究没有易储,西汉之初的太子之争就此落下帷幕。

刘邦一向不喜欢刘盈,以为他为人仁慈柔弱,多次表示欲废黜他,由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取而代之。群臣曾经劝谏数回,都未能改变其意,而这四人仅出现一次,刘邦立刻改变初衷。

真的是这四贤改变了刘盈的命运吗?或者说刘邦真的想废掉太子刘盈吗?其实并非如此。

01

刘邦的忧虑

刘邦起事之时,差不多年近半百,连年征战不息,早已疲惫不堪,加上屡中箭矢,身体状况如何,他自己一清二楚。眼看着自己即将走到生命尽头,刘邦不由得忧心忡忡。那他到底在担忧什么?

1)太子刘盈不是刘邦心中合格的继承人

① 刘盈虽为刘邦早就定下的太子,但是为人过于仁慈柔弱。心慈意味着手软,手软也就意味着做事不果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此行事容易留下祸害。② 刘盈年纪尚幼,登基之时不过16岁,不懂得帝王之术,怎能驾驭群臣?③ 刘盈未有从征经历,而刘氏江山来之不易,是靠数百万计的人抛头颅散热血才打下来的,一个双手不曾沾半点鲜血之人何以服众?刘盈既无文韬,亦无武略,根本算不上刘邦心中称心如意的继承人,又怎敢轻言交付这浴血奋战而来的大汉江山?

2)外有匈奴虎视眈眈

自从陈胜、揭竿而起,中原内部征伐不休。曾经被蒙恬驱逐的匈奴得到修生养息的机会,趁机卷土重来。沙漠雄鹰冒顿单于横空出世,短短数年间,便拥有军队多达40万之众。

刘邦虽身经百战,率举国之力前去迎击,不过是被困于白登之围,后用陈平之计贿赂阏氏,才得以脱险。

还记得楚汉相争之时,刘邦面对力拔山兮的楚霸王项羽毫不气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犹如打不死的小强。

然而,仅仅被冒顿围了一次,刘邦就蔫了。可见匈奴之凶狠,连百折不回的刘邦都只能委曲求全,将大汉公主送往匈奴,用和亲之策才换来北方边境的片刻安宁。

也许韩信在世,因其用兵灵活,还有办法打败匈奴。可惜,因为刘邦的嫉妒、猜忌,以及吕后的心狠手辣,这世上已无韩信。刘邦感叹,如果匈奴大兵压境,谁还能帮刘氏保卫这万里河山?

3)内部满朝开国元老功臣,刘盈无法驾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当初,绝大部分兄弟们跟着刘邦出生入死,甚至有很多将领从项羽处跳槽而来,可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情怀,他们看中了刘老板许下的承诺。

刘老板为了吸引人才,也记不清给多少将领画了多少张大饼。如今天下统一,刘老板做了皇帝,该是按功劳发放大饼的时候了。刘老板这才发现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了,于是便装聋作哑,迟迟不肯兑现承诺。

兄弟们很郁闷,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消极怠工。刘邦就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

张良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拖欠工资,他们要造反!”

刘邦急了眼,张良为他出主意:先给你最讨厌的人结算酬劳,其他人有了期盼就不会造反了。

刘邦按计行事,那个最讨厌的人因祸得福,那其他的人拿到了吗?不清楚。也许看着刘老板长年在外讨伐异姓王,既不好意思开口,更不敢开口,怕自己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

但是欠账还钱,天经地义。刘邦脸皮厚、手段恨,装聋作哑,拖着欠着就是不兑现承诺。兄弟们是当面敢怒不敢言,但是背地里却是议论纷纷。那等到刘盈继位后,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旧事重提,逼迫刘盈替其父亲买单呢?

那些兄弟们可都是从战火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战士,个个战功赫赫,到时会不会在朝堂之上逼宫呢?刘盈手无缚鸡之力,口无服众之才,如果面对这群倚老卖老且心狠手辣的将领们?

虽然刘邦登基后,已经翦除最厉害的韩信、彭越、黥布等人。但是纵观朝堂上下,满朝都是开国元勋。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些臣子用好了可以安邦定国,反之就是大汉皇室最大的威胁。刘盈如何驾驭他们?这也是刘邦十分担心的问题。

4)膝下儿女不多,起用的侄子刘濞有反骨

刘邦诛杀众多非刘氏王后,突然发现很尴尬,原来刘氏人丁不兴旺,无人可用。老大刘肥为刘邦情妇所生,年龄稍长。可是,刘邦结婚较晚,正经儿子虽有几个,最大的刘盈不过十几岁。

刘邦只能将目光投向宗族子弟。刘濞是刘邦的侄子,20岁时以骑将身份经追随刘邦,击破黥布军,剽悍勇猛。刘邦担心吴地会稽人轻佻强悍,自己儿子年幼搞不定,便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等到刘邦召见他时,才发现这刘濞脸露反色,野心勃勃。他心里很后悔,又不能收回官印,只能口头警告刘濞不要造反。

话说,刘邦眼光向来独到,看人很准,基本没有多大差池。那么,这个大侄子是否就真会听从刘邦的话不造反呢?刘邦心里很清楚那是不可能的。对于野心勃勃的人来说,当面对拥有天下这么大的利益之时,什么原则都可以放弃。

那刘邦为何还要警告刘濞?刘邦故意开门见山地说出刘濞的心思,就是要让刘濞明白大汉天子已经知道你的野心,当然有办法来克制你。其实呢,他要给刘盈换来足够长的时间,只要刘盈坐稳了,即便刘濞真要起事,也掀不起什么大浪。

02

刘邦会立刘如意吗?

答案是不会。为什么?刘如意比刘盈年纪更小,就凭刘邦说几句性格像自己,便能坐稳朝堂?而这个貌似是刘如意的唯一优势。

再看戚夫人和吕后,戚夫人只知道搔首弄姿,凭借舞技来满足刘邦的声色欲望。最是无情帝王家,吕后的雷厉风行、心狠手辣,已经向刘邦证明了只有吕后才有资格成为后宫之主。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吕后即便再怎么心狠手辣,也必然会将刘盈的利益放在首位。况且吕后在沛县兄弟们心中的声望极高,她的存在也能暂时笼络和稳住众兄弟对大汉的忠心。

另外,秦王政即位时的教训历历在目,子幼母壮,必乱朝纲。刘如意太小而戚夫人尚且年轻,如果有人示爱,像戚夫人这样的女人,能否恪守妇道?她爱刘邦,说得难听一点,不过就是为了争夺刘如意的太子之位。

反观吕后,年老色衰,除了想成全儿子,应该不会有其它非分之想了。那么两者相比,刘如意登基后,政权旁落贼人之手的可能性更大。

其实,太史公早已用相同的笔法暗喻了戚夫人的下场。

楚汉垓下决战,项羽绝望之时,曾用歌声向虞姬诀别,虞姬歌罢,引剑自刎而免遭生前之苦。同样,刘邦在目送四贤离开时,明确告诉戚夫人已经无可奈何,然后借用歌声向她诀别。可惜戚夫人太傻,还抱有幻想,以致于成为人彘。

其实,从刘邦的种种举措,如托孤周昌,不难判断,刘邦放心不下的只是刘如意,绝非是戚夫人。

无论是戚夫人还是刘如意,皆毫无心机可言,且母壮子幼,刘邦这么可能会放心地将江山交予此两人之手?其实说到底,他们也不过是刘邦手上的一颗棋子罢了,详细解释看下文。

03

刘邦的手段

既然刘邦不想改立太子,但是面多众多的内忧外患,刘邦又是如何一一化解的呢?

1)扬言易储,激出忠臣,树立刘盈的威信

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打算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时任太子太傅的叔孙通急了,劝谏道:“春秋时,因为晋献公宠幸妾室而发生,晋国朝政为此动荡几十年。秦始皇因为不早立为太子,让赵高有机可乘而立了胡亥,结果三年就灭亡。太子仁厚孝顺,吕后与陛下同甘共苦。陛下,一定要废长立小,臣宁愿以死来明志。”

刘邦说道:“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基,岂能以天下为戏言呢?”

刘邦只能表示接受谏言。

其实除了叔孙通,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昌,敢在朝堂上与刘邦极力争辩,理由很质朴,就是认为刘邦此举不妥,如果一定想废掉太子,那么对不起,我只能坚决不接受诏令。刘邦听罢,很高兴地笑了。

刘邦回宫后,又打算换太子,张良托病不参与朝政。

当然还有许多臣子力挺刘盈,但是太史公真正浓墨描述的不过是上面三位。周昌不畏君威,也不给刘邦面子,与其激辩于朝堂之上;张良托病不出;叔孙通更是以死明志。

按理说,刘邦的尊严被这三个人当众践踏,至少得龙颜大怒,或者更狠点就是拉出去斩了。但是,刘邦的态度偏偏截然相反,也不管君无戏言,更不顾自己的身份,对一个臣子叔孙通承认自己不过是戏言;面对周昌的挑衅,高兴地笑了;对张良的托病,也不过问。

为什么?刘邦易储是假,逼出忠臣是真。

首先,刘邦担心自己百年以后,那些臣子会倚老卖老欺凌少主,或者包藏祸心,对刘氏江山图谋不轨。刘邦用易储这一招苦肉计,轻而易举就将众臣子的立场改变,从当初对刘盈的不服变为对其的坚决拥护,刘邦能不笑吗?其次,刘邦的精明令人心悦诚服,他为刘盈挑选的师傅可是别有用心啊!不只是教导刘盈,更重要的是关键的时候,愿意站出来以死相逼。做给谁看?还不是满朝文武,他们为那些明哲保身的臣子做出了选择,在他们的表率下,从众效应十分明显,臣子们纷纷倒向刘盈这边。最后,刘邦在臣子们的坚决反对下,最终放弃易储。臣子们以为自己赢了,相互道贺。其实,真正开心的莫过于刘邦了,他利用戚夫人母子,假意换储,便让众臣子誓死效忠刘盈,誓死效忠刘氏江山。这样,刘邦便为刘盈树立了威信,顺利将江山托付于他。2)逼出张良,效仿托孤

自从入关后,张良体弱多病,便不食五谷,闭门不出有一年多。

虽然,刘邦天天吵着要废掉刘盈,可是张良根本不愿意卷入刘邦家庭纷争。吕后坐不住了,硬逼着张良出主意。张良无奈,只好让他们去请商山四皓出山。刘邦见到四人后,果然改变了主意。

是这四位老先生改变了刘邦的主意吗?我看未必如此。吕后难道突然就开窍了?能一招将军刘邦。刘邦是何等聪明?一眼便看出张良出手了。

从废太子来看,为何说只有张良懂刘邦?

中,刘邦最欣赏且最放心的就是张良,因为张良是为了替韩国复仇才愿意追随刘邦,推翻秦朝灭掉项羽后,心愿已了,便选择了急流勇退。另外,张良本就是名门之后,相较于其他出身寒微的臣子们来说,本就视名利如烟云。

刘邦年老且病痛缠身,知道来日不多。想到刘盈软弱,如何能应对内忧外患?

周朝初建,周武王寝食难安。后来,周武王将太子成王托付给周公旦,周公果然不负所托,辅佐少主成王,令天下归心,拉开成康盛世的序幕。

此时的刘邦如同当初的周武王,面临着同样棘手的问题。他也想效法周武王,寻找一位能托孤的大臣。而他的心目中,张良便是那唯一人选。可是刘邦还没开口托孤,张良便辟谷了。秦二世的教训犹历历在目,刘邦是心急如焚,但却不能明说,原因见上一点。于是便三天两头扬言要换太子,逼着吕后去用下三滥的手段请出张良。

张良出手,请来四贤,这与当初周朝的“文王四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但关键是,刘邦知道张良出手了,而且以后都将辅佐太子,这就行了。

3)逼迫刘盈上战场的背后

刘邦大病未愈,希望刘盈能披挂上阵,去讨伐黥布。吕后前去哭闹,刘邦无奈,拖着病体上战场。相较于晋献公对那三个儿子的态度,真看不出刘邦对刘盈的无情。

相反,张良为刘邦送行之时,借机劝刘邦让太子监守关中军队。刘邦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还立刻顺水推舟,任命张良为太子少傅,希望他能克服病痛,辅佐刘盈。

从废太子来看,为何说只有张良懂刘邦?

简而言之,刘邦此举可归结为以下3点:

① 担心刘盈被黥布所伤,刘邦不顾自己身体亲自前往抗击;② 刘盈获得了关中军权;③ 刘盈得到了少傅张良从这里,不但看不出刘邦对刘盈的无情,相反是满满的关爱之情。

4)为何保护刘如意?

① 杀樊哙,实为警告群臣,要效忠的是刘氏刘邦听闻樊哙将来要杀死戚夫人母子,大为恼火,命令陈平将其诛杀。樊哙一向是刘邦跟前的红人,为什么非为一个流言而置其于死地呢?因为,樊哙还有一重身份,便是吕后的妹夫。

其实,刘邦这样做,就是为了警告群臣,刘盈才是大汉真正的继承人,不是吕后,而且刘如意也是刘氏血脉,他们要效忠的是刘氏,而非吕氏。

② 安排周昌保护刘如意,同时让其行监督之职虽然刘邦利用刘如意实现了心中所想,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因为周昌之前力挺刘盈,吕后对其顾忌三分。所以,周昌成为保护刘如意的最佳人选。

反过来说,周昌既然对刘盈如此忠心耿耿,那么他必然也肩负了另外一个使命。如果刘如意能安然长大,那么周昌将行监督之职,以防他将来篡权,引发汉室内乱。

大汉初定,非刘姓王既平,刘邦却身患重疾,来日无多。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满朝开国元勋倚老卖老,刘盈年幼软弱、孤苦无依。

1)刘邦担心其不能守住江山,便扬言易储,实际是为了激出忠臣誓死拥护太子刘盈,在叔孙通、周昌等大臣的表率下,众臣子也纷纷站队刘盈。一招苦肉计,刘邦便为刘盈化解了内部的危机。2)刘邦利用吕后逼出急流勇退的张良,效仿周武王托孤,从而让大汉江山平稳交接到太子刘盈手中。张良的介入,让刘邦如释重负,即便外忧来袭,也有人能解。父爱如山,可是刘邦的心思无人懂。面对世人2000多年的谴责,刘邦只能叹息:即使我辜负了全世界,也没有亏待刘盈半分。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