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说空城计保全了司马懿?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那年马谡大意失街亭后,司马懿兵临西城,见焚香弹琴于城楼之上,两两相望,司马懿多疑,面对一座空城而不敢进,最终撤兵而返,自此,一出“空城计”流传千古,人人皆说诸葛亮智谋无双,活生生吓走了多疑的司马懿。可细读历史,笔者却认为,“空城计”的背后,是诸葛亮为了让他和司马懿双赢布下的局,也是他二人惺惺相惜之情的开始。
司马懿和诸葛亮同样都拥有惊世之才,当诸葛亮摆出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一定是知道的,可他为何还要中计?如果他举兵进城,活捉诸葛亮,不就一举拿下蜀汉了吗?因为,诸葛亮之所以摆下空城计,是因为他瞄准了当时司马懿的处境,战场上他是手握兵权,威风凛凛不假,可沙场之外的魏国朝堂上,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冲突已经不可调节,如果没有了外部威胁,等待着司马懿命运的只有八个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所以当诸葛亮敢面对千军万马,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弹琴时,司马懿就在他的琴音中读懂了诸葛亮想告诉他的一切,于是他退兵了。
在司马懿撤兵调转马头的那一刻,他与城楼上的诸葛亮,定然都曾闪过一丝不为人察的微笑,旁人没看到,只有不会说话的时间知道。这一笑里,是他们知道,人生一世,终棋逢对手了。
如果说,空城计保全了司马懿,也让诸葛亮达到了目的,是双赢之计,那么,在公元234年春天,司马懿上方谷受困后脱险,则是诸葛亮有意放司马懿一马,因为诸葛亮作为一个算无遗策能借东风的人物,怎么就没有料到天会下雨?当司马懿和其二子,以及士兵被困于地势低洼,入口处狭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马通过,状似葫芦,设防歼敌的绝妙地带,当硝烟弥漫,火海一片时,如果没有那一场雨,怎么可能脱逃?再者,就算即使诸葛亮算漏了,可行军打仗,总有多个方案面对特殊情况吧?诸葛亮当初能料到曹操会走华容道,难道没有想过比如司马懿不进上方谷,以及司马懿侥幸逃出上方谷的应对之策吗?所以,司马懿其实也是知道他绝不会命丧于此的,一切就像回到了那年西城,只不过,他和诸葛亮易地而处了,他看准了诸葛亮会让他脱险,为何?因为诸葛亮北伐的背后,也和他领兵打仗一样,表面风光罢了,除去了司马懿,北伐就变得一帆风顺了,很快诸葛亮就会变得功高震主,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哪怕没有这么忌惮他,真心想给他一个好的结局,那么他注定逃不过,因年事已高该颐养天年被换帅的命运,所以,司马懿脱险了,他嘴上说着“天不亡我”,其实心里明镜似的清楚,是谁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了。
立场不同,终须一决生死,这一点,司马懿和诸葛亮心中都清楚,可他们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放过对方一马,为何?因为是真正的对手,同时,也是对方的知己——他们懂对方,都是各为其主,都想建功立业,所以,他们更明白,他们需要时间对决,空城一计放过司马懿,让他有时间发展自己去对抗曹氏家族;上方谷一战,司马懿成全诸葛亮北伐之心,他知道诸葛亮不愿颐养天年,想要完成刘备遗志……等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的最后一战,这才开始。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再次伐魏,四月,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此同时,派兵进攻北原,而司马懿,他一面派郭淮驻防北原,另一面,在五丈原与诸葛亮的大军对峙,只是对峙,而不对决一战。那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此,他和司马懿的对战,或者说,蜀汉与曹魏两国之战,落下帷幕。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诸葛亮死后,姜维秘不发丧,从而留下“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谈一事。
笔者认为,这是司马懿刻意为之,他知道诸葛亮已经过世了,可是他还是撤兵了,为何?
为的是他和诸葛亮虽为对手,心里却视为知己的那份惺惺相惜的情谊,故人已去,他用转身给他最后的安宁,这是他的送别方式,一如他宁可与他对峙五丈原,也不愿和他对决一战,若战,他必胜才能不负国家,他当然渴望胜利,可当对手是诸葛亮的时候,他下不了手,他懂他,知心之情存于心不存于口,所以,他愿意一天天熬,熬到诸葛亮时日无多,诸葛亮是他命中注定的对手,可怕却也可敬,他不愿让诸葛亮看到自己彻底打败他,宁可诸葛亮抱着遗憾——未能一统天下,却又抱着希望——愿姜维,愿蜀汉还有人能完成北伐的死去。
司马懿与诸葛亮,如果不是立场不同,他们定能把酒言欢,共图大业,可造化弄人,偏让二人各为其主,不过,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千年后,当人们细细品读这两人时,才越发觉得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惺惺相惜之意难能可贵。只愿若能再有来生,他二人高山流水遇知音,而不是乱世之中棋逢对手。
本文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