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三国时期的一个完人,仅此一个!
01
古人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汉末、三国之交却出了一个完人,还被誉为那个时期唯一的完人。
这个人叫卢植。
卢植为人性格刚毅、品德高尚、志存高远,常怀匡扶社稷、救济世人之志,德行、操守俱佳,培养了几个大名鼎鼎的学生,比如、刘德然和公孙瓒。
刘备就不用介绍了,地球人基本上都晓得。
而这个刘德然,虽然在史料上没有留下多少印记,但《三国志》却记载他是刘备的堂兄,就凭这个身份,想必也不是一般人,何况他父亲刘元起,也就是刘备的叔叔,经常对妻子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至于公孙瓒,那更不是一般人,东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奋武将军,大破青州的就是他,在那一战中,他仅有两万人,需要对付的,却是三十万黄巾军。
第一次PK,他就将对方斩首三万多,对方大败而逃时,他又率军追上,再次大败之,又是斩首数万,俘虏七万多人、车甲财物无数,可惜后来中了袁绍埋伏,失败后引火自焚。
02
据《后汉书》,卢植不但学问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还是个声如洪钟、身材高大的美男子。
身高七尺五寸的刘备,在当时已是鹤立鸡群的大个子了,卢植的身高是八尺二寸,还是个大酒坛子,一次能喝下一石酒,脸都不红一红。
这样的画风,完全是当武将的节奏,可他后来当的,却是地地道道的文官。
而除了是个经学家,卢植还拜另一位大儒陈球为师,跟他学习刑名法律,这样一来,他精通的就不单单是经学,还有律令。
《后汉书》说他品德高尚,到底有多高尚呢?
他的老师马融,也许最有发言权。
马融是著名经学家,也是当时的大儒,有“汉代通儒”之称。
作为外戚豪族,马融既有钱又会享受,家中歌女如云,不但节假日有表演,马融在讲课时,也让那些美女在堂前轻歌曼舞。
而在课堂上的卢植,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从未瞟过那些美女一眼,搞得他的老师也对他敬佩不已——这哪里是人,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具有这种“定力”的人,将来一定不得了!
然而,卢植学成后,并未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去做官,而是回涿州老家教书去了,刘备、刘德然和公孙瓒,他这三个杰出的学生,就是那时候拜他为师的。
学成回家,远离“人间”,并不意味着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实际上,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国家大事。
比如,据《后汉书》记载:
公元168年,汉桓帝皇后窦皇后的父亲窦武,因拥立汉灵帝刘宏有功而官拜大将军,把持朝政后想让鸡犬升天,为其族人封爵。
卢植立即以布衣身份上书,劝窦武“莫贪天功”,如今“四方未宁,盗贼伺隙”,还是“外崇训道之义,内息贪利之心,任用良能”要紧,这才是强干弱枝之道。
可惜,一心想为自己和族人谋私利的窦武,根本听不进去。
03
据《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远离尘嚣在老家教书的卢植,相当于半隐居,但因名气太大,当时又是用人之际,他所在州郡,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人才被浪费,但多次叫他去做官,他都没给面子,直到后来被征为博士,“乃始起焉”。
进入仕途后,连他自己都没想到,首次被重用,竟然要“感谢”扬州九江郡的蛮族!
那是公元175年(汉灵帝熹平四年)的事情。
那一年,扬州的九江郡蛮族发生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双全,便拜他为九江太守。
卢植不负厚望,到任没多久,就轻松地平定了叛乱。
然而不久,他就因身体原因,辞去了九江太守的职务。
不过,当他得知朝廷批准了议郎蔡邕(蔡文姬父亲)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即将启动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工程,完工后将把校勘好的儒学经典刻成石碑,然后立于洛阳开阳门外太学门口,他立即上书毛遂自荐,请求允许他参与这一工程。
实际上,卢植的身体并无大碍,之所以辞去九江太守职务,多半是因为对当官没多大兴趣,他真正喜欢的,还是做学问。
所以,一旦有这样的机会,他是不会放过的。
然而,他的请求尚未被批准,庐江郡那嘎达也发生了蛮族叛乱,朝廷又第一时间想到了他,认为他在担任九江郡太守时,不但很快平定了叛乱,还对当地人有恩有信,深得百姓信赖和拥戴,于是拜他为庐江太守。
和上次一样,卢植一出马,叛乱很快就被平定,然后他就被召回了朝廷,被任命为议郎,主要工作,正是他所喜欢的。
从此以后,在东观(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所在,位于洛阳南宫,建筑高大华丽)的办公室里,卢植和蔡邕、马日磾、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开始紧锣密鼓地校勘儒学经典,同时参与《汉记》的续写。
蔡邕等人建议启动的这个工程,史称“熹平石经”,又因立于太学所在地而又叫“太学石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校勘、抄刻的是《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一共二十多万字。
光是抄刻就花了八年时间,抄刻在46块石碑上,每块高三米多,宽一米多。
干了一段时间,汉灵帝刘宏觉得,光让卢植做学问,实在有些浪费人才,再说与其他工作相比,写书并非那么紧要,他还是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便将卢植转为侍中,迁尚书。
04
有时候,上天的安排就是那么有意思,比如卢植,明明是个文官,老天爷却不断地安排他去做武将做的事情,当九江太守时是这样,当庐江太守时是这样,被任命为尚书后不久,他又一次奉命平叛。
这一次搞事的,那可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名的“黄巾之乱”,发动起义的首领,是大名鼎鼎的冀州人张角。
起义发动的时间是公元184年,地点位于北方的冀州一带,但仅仅一个月之内,响应起义的就达八州(有说七州)二十八郡,头绑黄巾为记号的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朝野震动。
四府(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一致推荐卢植担当平叛大任,与汉灵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朝廷拜卢植为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其副手,“将北军五校士(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那时的黄巾军,已经发展到15万人,而卢植率领的军队,仅是其三分之一。
然而,当卢植连战连胜,将张角和黄巾军逼退至广宗县据城死守,卢植将其包围,积极进行挖掘壕沟、制造攻城器械等攻城准备时,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05
左丰,汉灵帝刘宏最信任的宦官之一,卢植包围张角之际,左丰被刘宏派去考察军情,“顺便”向卢植索个贿。
中国历史上,前线军事主官被皇帝派去的监军等索贿的现象,可谓多如牛毛,甚至成了一种潜规则,左丰这么做,只不过在做他“该”做的事情。
连一些下属,都觉得这很正常,所以劝卢植赶紧花钱买平安。
但他们忘了,卢植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何况这种潜规则在他看来,简直是对他的侮辱。
左丰更没有想到,这是个宁愿丢命,也不愿丢原则的家伙!
当然了,卢植的拒绝,还是很委婉的:“军粮尚缺,安有余钱奉承天使?”
——现在军粮都不足,将士们饭都吃不饱,哪有余钱孝敬皇上派来的使者?
左丰的卑劣目的没有达到,当然很郁闷,但他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回到朝廷后,左丰向汉灵帝报告:广宗县城很容易攻破,卢植却按兵不动,也不知他到底是哪一边的!
刘宏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免了卢植职务。
卢植就这样被人用囚车押回洛阳,被判了个死罪减一等(无期徒刑)。
撤掉卢植的职务后,汉灵帝命中郎将董卓取而代之,没想到这头肥猪刚来到冀州前线,就被黄巾军打得落花流水。
若不是同年八月,左中郎将皇甫嵩平定兖州东郡黄巾军后,被朝廷改派到冀州平定黄巾军。
皇甫嵩回到洛阳后给汉灵帝上书,把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推给卢植,卢植是不可能被从牢里放出来,并且官复原职的。
06
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翘了辫子,大将军何进掌握朝政。
何进想铲除危害甚烈的宦官势力,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助力。
卢植极力劝阻:“董卓狼子野心,今后必为后患,绝不能召他进京。”
何进不听。
董卓进京后,果然凌驾于朝廷之上,想把少帝刘辩废了,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召集文武百官“商讨”时,没人敢说半个不字,唯独卢植一人坚决反对。
董卓大怒,要把卢植杀了,蔡邕苦苦求情,议郎彭伯也说“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董卓才没杀他,但免了他的职。
卢植明白,董卓只是暂时放过了他,这笔账他一定给他记着,随时会找他算账,所以那以后不久,他就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回老家涿州。
得到董卓批准后,卢植立即离开洛阳。
不出所料,董卓果然派人来追杀,可惜未能如愿,因为卢植早就料到了他这一手,离开洛阳后就拐入了一条小路,董卓派的杀手扑了个空…
本文链接地址: